2日上午,作为全国第六个、中部地区唯一一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我省碳交易市场终于掀开了“盖头”,正式登台亮相。那么,什么是碳交易?相对于其他5个“先行者”,我省的碳交易市场有哪些独特的“个性”?让我们跟随湖北之声记者向秀、汪菁,通讯员王海一起去了解。
买方,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卖方,湖北能源集团鄂州发电有限公司,单位成交价每吨21元,成交量5万吨,成交额105万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电子显示屏上,跳跃着一串串红色的数字。22家企业,19笔交易,总成交量51万吨,累计成交金额1071万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首日的“成绩单”表现不错。
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说,就在前一天,我省还通过交易中心实行了第一批政府预留配额的公开竞价,最终以每吨20元成交,共转让配额200万吨,成交金额4000万元:“根据国家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下降17%的目标,我们确定今年碳排放配额的总量是3.24亿吨,交易主体包括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自愿参与交易的法人机构,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2010年、2011年任一年综合能耗超过6万吨标煤的工业企业,一共138家,涉及到12个行业。”
什么是碳交易?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会员与市场管理部经理李秋晨介绍,我省碳排放交易将主要有两项产品:配额和ccer,即中国核证减排量。配额是将全省碳排放的总量控制按相关标准发放给控排企业的排碳量;ccer则是可以和配额发生抵消关系的减排量,如森林碳汇、清洁能源项目的减排量等等:“我举个例子啊,我这一年给我发配额发了1000万,我实际排的时候也排了1000万,但是我又在通山栽了一块树,我这一年吸收了100万的二氧化碳,这100万也可以当做我的减排来使用,我剩下的配额我就可以去卖掉。”
目前,湖北碳交易市场配额的总量居全球第三,第一批配额为控排企业免费发放。在首批纳入我省碳交易的138家企业中,武钢无疑是能源消耗的“巨无霸”企业,其配额已经超过深圳市的总量。全程参与湖北碳交易制度设计的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齐绍洲介绍,与其他企业一样,对于武钢初次配额的分配也“砍了两刀”,控制得非常紧。而这无疑为企业减排带上了一道“紧箍咒”。武钢集团相关负责人王习斌:“通过碳交易工作的开展,我们企业肯定会推动企业做更多的节能减排的工作,因为配额下来了,明年这个时候就要履约了,那么我们肯定要尽量的减排,要完成履约,可以实现效益。”
实际上,碳交易就是要用“市场的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这“市场的手”一手拿着“金元”,一手握着“大棒”。齐绍洲:“优先纳入碳排放的企业,优先纳入国家和省的项目,优先支持纳入碳排放的企业申请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和融资服务;建立了碳排放权黑名单制,省内各项发展工作不得收益未履约企业的项目进行申报,不得通过该企业的审查等等都是行政的手段。”
除了企业控排,与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这些走在湖北前面的试点省市相比,湖北碳交易特色鲜明。在湖北碳交易市场启动仪式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同中国建设银行湖北分行、中国民生银行武汉分行、上海浦发银行武汉分行等金融机构签署总额达600亿的“低碳产业发展与湖北碳金融中心建设授信协议”,碳金融的探索后来居上;神农架林区政府与美国环保协会、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签订碳资产开发与低碳扶贫战略框架协议,继通山之后进一步探索碳交易生态补偿机制,成为湖北试点的又一大亮点。而接下来,进一步探索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成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张奋勤:“单靠一个省来建立一个市场,它的局限性就是在一定时期交易规模,交易量上难以达到,就形成了一种有才无市的局面,如果把这个省扩大了,那么就会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湖北碳交易市场启动仪式上,湖北与山西、安徽、江西、广东签订了“碳排放权交易跨区域合作交流框架协议”,探索跨区域碳交易市场。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更透露,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将会比预计中更快。
国家发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说,湖北碳交易试点已经在中部开了个好头,下一步完全可以携手长江经济带一起完善规划,打好绿色先行牌:“碳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好,七个试点的经验总结归纳就形成国家的,要以中国的碳市场影响全球的碳市场。你们这最好的是林业碳汇已经进来了,能不能把交易产品很好延续?建筑碳交易、交通节能市场比较大,长江经济带规划能不能把碳市场一起加进来,头上有上海,中部是武汉,西部是重庆,都有了,三家连起来就把大经济地区交易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