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武汉立起碳金融新地标“双碳”大厦即将开门迎四方“碳客”        9月13日上午,武昌区中北路旁,33层的中碳登大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崭新的大厦即将启用。        这里是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功能平台——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碳登”)的“主场”。        未来,中碳登将入驻该大厦办公,成为湖北首个全国性、具有金融属性的功能平台,将进一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和绿色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聚集。        已初步具备入驻条件        步入中碳登大厦3楼大厅,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圆形区域,上方是一片蓝色的星空背景,正前方有一个巨大的LED显示屏,滚动播放着湖北生态宣传片。        中碳登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名为“碳寻之门”,显示屏由6块纵向排列的LED组合屏,长18米、高5.4米,按32:9的长宽比来设计,视角冲击力很强。上方通过顶部装设的特殊小机关,通过吊轨“悬挂”起来,每片都能够自由开合,组成不同的画面构图。        穿过展厅走廊,便来到了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大厅。一块大屏上显示着全国碳市场行情的K线图,大厅一侧摆放着一溜的沙发和矮桌,可供前来办事人员休憩;另一侧的4个工位,分别负责账户、登记、结算、信息等碳业务。        这栋大厦装设了庞大的数据库,可以与上海、北京等地的相关碳数据进行交互,实地传输、计算、存储相应的碳资产大数据,共同组成全国碳市场的“最强大脑”,以及全国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        截至9月9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累计成交1.95亿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达85.59亿元;累计清算共计5.67万笔业务,清算金额达171.19亿元。        放眼中北路沿线,商务楼宇鳞次栉比,300多家金融机构落户其间,如同一条金融“袖带”,中碳登大厦投用就好比“袖带”再添“珠玉”。        “作为中碳登的基础设施载体,中碳登大厦相应楼层的装修工作已接近尾声,已初步具备入驻条件,正朝着打造我省碳金融集聚区和绿色转型发展新地标目标迈进。”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志祥表示,中碳登正与武昌区政府深入加强合作,拟以组建联合工作专班的形式,于近期正式启动大厦剩余1.9万方招商工作,将大厦打造成“双碳”产业链聚集楼宇。        吸纳更多力量形成“活水”        作为全国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自去年以来,中碳登全力保障全国最大碳市场稳定运行。        在注册登记方面,共完成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控排企业的账户开立,开户率达100%;在首个履约周期内,协助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放碳排放配额逾90亿吨,登记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元,履约率高达99.5%。        在交易结算方面,创新引入多银行结算渠道,建立多方对账机制,自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以来,无一日发生交易清结算异常情况。        依托健康平稳运行的市场,中碳登不断深化市场服务、积极拓展市场功能,有序开展创新探索——        在碳金融制度规范上,编制上报了《碳排放权质押业务实施细则》和《碳排放权托管业务实施细则》,积极参与最高法关于碳排放权交易有关案件研究工作。        在碳定价机制探索上,联合中债登、上清所、农业银行编制发布了“中债中国碳排放配额现货综合价格指数”“上海清算所中国碳排放权配额现货挂牌协议价格指数”“农银全国碳排放权质押价格指数”3个权威价格指数。        在自愿减排上,中碳登出台了《全国碳市场配额自愿注销申请流程》,在其协助下,今年6月5日,全国碳市场首个自愿注销碳配额以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的案例诞生。        碳市场的“朋友圈”也越做越大。今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一周年系列活动在汉举办,湖北宏泰集团与8个碳市场联建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推进以中碳登为大脑中枢的碳市场生态建设。此外,中碳登还与兴业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9家银行签署结算银行资金结算业务合作协议。中碳登还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签署行业协会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把更多类型的市场主体都纳入到‘双碳’机制中来,把全国碳市场打造成一个更加良性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陈志祥表示,吸纳更多金融力量、产业力量参与碳市场,使得碳市场形成一股“活水”,更好地培育“双碳”产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立足“四大平台”,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        《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提到,到2025年末建成支撑碳市场和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辐射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中心,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碳金融生态圈,碳市场的核心节点、结算枢纽及碳定价中心。        实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中碳登。“放眼全国,武汉已与上海共同形成了全国碳市场核心资源分布的‘双峰格局’。”陈志祥说,上海有上清所,而我们正在和人民银行推动设立碳市场清结算的“武清所”。碳清算所的落地,将让武汉再获金融重器。        以中碳登、湖北碳交中心、武汉碳清算所(筹)、中碳资管公司“四大平台”为抓手,我省唯一的金融控股平台——湖北宏泰集团将对全省碳市场碳金融要素平台和金融服务板块进行统筹管理,建成具有“碳要素”特色的金控平台,致力于把碳市场金融创新培育为全省发展新的发力点和增长极,牢牢抓住武汉市获批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武昌区获批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发展机遇,加快设立“双碳”基金,加快构建一体化、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中部地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先行区和低碳交流合作平台。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873109771817793&wfr=spider&for=pc   2022-09-14 详情
聚焦高质量发展|践行“双碳”战略 武汉市武昌区发力碳金融   图为武昌中心城区。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气候投融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助推器。8月份,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23地被纳入试点名单,武汉市武昌区位列其中。   武昌区是武汉市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所在地。当前,武昌正依托碳市场先发优势,积极打造碳金融集聚区,创新碳金融产品,引导更多资金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行投融资活动。   借势碳市场 聚集涉碳要素   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大厅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湖北碳市场的成交明细和交易走势,开盘、涨幅、流通等信息一目了然。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简称“湖北碳交”)是国家首批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该中心碳交易部王月介绍,运行8年以来,湖北碳市场已纳入15个行业的33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截止到8月31日,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3.68亿吨,成交额87.65亿元。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上海为交易中心,武汉为注册登记结算中心,即中碳登。   中碳登承担全国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职能,是全国碳资产的数据中枢。   来自中碳登的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截止到8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累计成交总量1.95亿吨,累计成交总额85.6亿元。   武昌区委副书记、区长范礼奎表示,两个重点涉碳机构落户武昌,对当地进一步吸纳涉碳人才、技术带来巨大机遇,武昌将因地制宜探索气候投融资制度,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图为中碳登大厦。新华网发 夏国燕 摄   依托金融城 打造碳金融集聚区   在武昌区中北路青鱼嘴地铁站G出口,中碳登大厦拔地而起,大厦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中碳登大厦是武昌重点打造的碳金融聚集楼宇,规划引进和培育一批碳金融企业,形成碳金融集聚区。   “培育碳金融产业链,离不开金融业的滴灌和赋能。” 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江说,武昌传统金融业较为集聚和发达,可为气候投融资所需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撑。   武昌是武汉市的核心城区,金融业是其支柱产业,综合实力在湖北省、武汉市名列前茅。   目前,武昌共有区域总部型及法人金融机构360余家,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达436亿元,占武汉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这为碳金融产业聚集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碳登大厦所在的中北路,位于武昌“一轴一带多园”金融产业格局的核心地带。武昌区规划以中碳登大厦为核心,引进碳金融机构、低碳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等,持续为气候投融资以及“双碳”发展注入活力。   今年6月,武昌区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分行等机构签署《金融机构支持全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合作协议》。这些金融机构表示,将在气候投融资标准、碳金融创新等方面开启一系列探索,支持武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图为武昌区金融产业格局的中北路-中南路金融主轴。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创新碳金融产品 赋能碳主体   金凤凰纸业(孝感)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瓦楞纸生产销售的企业,该公司自备电厂并发电自用,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单位之一。   依据企业在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及其经营情况,该公司获得兴业银行武汉分行5000万元授信额度。去年11月,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为该公司成功办理碳排放权质押融资300万元,有效盘活了企业的碳配额资产。   发行湖北首单水环境治理项目绿色债券、发行湖北首笔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自湖北碳市场开市以来,武昌区内金融机构碳金融产品不断刷新。   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以碳金融为代表的绿色金融潜力巨大。这位负责人说,该行将创新碳金融产品,大力支持控排企业低碳转型,服务碳市场主体。   去年6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承建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鄂绿通”正式启动。该中心碳金融部负责人李翬介绍,“鄂绿通”将有投融资需求的绿色产业项目与金融机构投融资偏好匹配起来,破解了“绿色产业有项目无资金,投融资机构有资金无项目”的困境。   截至目前,“鄂绿通”已累计入驻40多家金融机构、200多家企业,筛选入库绿色低碳项目400多个,已为75个项目实现融资,融资总额超770亿元。   李翬介绍说,碳交中心还在全国率先推出碳基金、碳托管、碳质押融资等碳金融产品,各类创新融资累计已达16亿元。   武昌区提出,力争2023年前建成基本完备的碳金融产业体系,到2025年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高开放度的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形成具有活力的碳金融产业经济。        http://m.news.cn/hb/2022-09/09/c_1128969951.htm 2022-09-09 详情
做强做优做大省属国企|湖北宏泰集团:聚焦新蓝海 集齐全牌照 提供硬支撑     去年12月以来,湖北大力度启动新一轮省属国企改革,半年间,以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成效初显,上半年,湖北省属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69%,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今起,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做强做优做大省属国企》系列报道,讲述省属国企的改革故事。第一集来看新成立的湖北宏泰集团,如何整合金融服务功能,打造省级金融控股集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硬支撑。   今年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企业申请进入“鄂绿通”金融服务平台的项目库。入库后,通过审核,企业就可以凭借节能降碳情况,申请“绿色贷款”。   武汉搜碳碳资产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覃淼淼:“引入了一些金融机构跟我们进行了一些对接,比传统的这种信贷的利率还是要更低。”   这一平台的运营主体,不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而是宏泰集团旗下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平台上线一年来,已有392个项目获得融资1129.08亿元。有了金融服务功能的碳交易市场,也更受青睐。上半年,湖北碳市场的开户数和交易量同比提升50%以上,交易规模居全国首位。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绿色金融事业部经理李翬:“从传统的碳交易开始,逐步扩展到了覆盖绿色产业和绿色企业这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来更好地、精细化地管理和支持绿色企业及产业的发展。”   今年1月,湖北宏泰集团挂牌成立,整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等碳交易平台,推动湖北银行尽快上市、省农信联社改革、长江财险增资,收购天风证券部分股权。重组后,宏泰集团新设中碳资管公司,专门围绕碳交易,拓展碳投资、碳服务等衍生业务。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何昌福:“把交易平台和宏泰集团的金融资源整合到了一起,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我们整个的金融投资资源,对于我们的碳金融的(业务)、碳排放权的抵押贷款,还有碳投资方面,可以提供更多政策的协调。”   现在,宏泰集团正加快组建全国碳市场登记确权平台和武汉碳清算所。一个围绕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金融产业链,将在宏泰中碳登大厦形成。   中碳登公司业务总监张杲:“一系列的绿色低碳的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在陆陆续续向中碳登和湖北省聚集,会为湖北省的绿色低碳产业、绿色金融业、绿色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丰富金融业态,既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今年5月,并入宏泰集团期下的湖北省再担保集团,牵头组建湖北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联动集团创业投资机构、银行、资产管理、商业保理等资源,为全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资、担保、贷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湖北省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龙:“克服(原来)担保业态相对单一的短板,有效提升再担保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水平。”   今年上半年,省再担保集团新增再担保项目近10万笔,金额近270亿,分别同比增长219%、126%。作为省属唯一金融服务类企业,还处于改革整合破冰期的宏泰集团,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2.25亿元。   湖北宏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曾庆祝:“通过有效聚合聚集全省金融资源,特别是推进稀缺金融牌照的精准并购,同时也对宏泰集团现有的十余块金融和类金融牌照转型提质,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http://m.hbtv.com.cn/p/2263043.html 2022-08-31 详情
湖北首次集中登记排污权抵质押 5家企业获得2800万元贷款授信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阳春、实习生陈凯西)8月10日,湖北杭瑞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来自咸宁的企业,在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现场办理排污权抵质押集中登记和交易冻结。这是我省首次集中办理排污权抵质押登记和交易冻结,5家企业共获得湖北银行、武汉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授信2800万元。        排污权抵质押登记,是把排污权从“沉睡资产”变成“流动资金”的重要一环。根据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银保监局近日联合印发的《湖北省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暂行)》,企业可将有偿取得的排污权作为抵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进行贷前调查和审批,组织对排污权价值评估,与企业签订抵质押合同,并在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办理排污权抵质押登记和交易冻结手续,即可发放贷款。        排污权抵质押贷款,可实现环境资源资产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企业获得的排污权抵质押贷款主要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改造、日常生产及经营,或专项用于购买排污权。        良好的环境资源市场基础,为我省拓展新融资模式提供了支撑。据介绍,湖北省2010年6月获批国家级排污权交易试点,已配套建立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累计超过5000家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市场,交易金额在全国28个开展排污权交易的省份中排名第三、中部省份第一。        开展排污权抵质押贷款创新,是全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盘活生态资源权益资产迈出的重要一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各金融机构积极挖掘企业融资需求和持有的排污权价值,做大排污权抵质押贷款规模。         http://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index_share?contentType=5&contentId=214164&fromFlag=1&cId=1098503 2022-08-12 详情
与梦想同行-走近湖北省碳权交易“梦之队”     http://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video_detail?contentType=9&contentId=980800&cId=0 2022-06-16 详情
累计成交量3.6亿吨,成交额87亿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交”出“双碳”新答卷   这是一支高学历的团队,近2/3的成员是博士或硕士;这又是一支如此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他们就是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碳交中心)的年轻人们,伴随着湖北试点碳市场从萌芽走向全国领先。 我们的团队成员以80后、90后居多,非常年轻。”6月15日,碳交中心总经理何昌福介绍,碳交中心共有41名成员,其中,硕士研究生22人,博士生研究生4人,海归 11人。   试点之初,不被看好 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 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在这一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企业转型的一项制度。”何昌福介绍,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排放企业通过交易平台,完成碳排放权的买卖活动,帮助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多减排,将富余的碳排量配额出售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降低整个社会的碳排放的成本。 作为碳交中心最早的成员之一,“80后”的碳交中心副总经理杨光星深度参与了湖北省碳交易制度体系设计、碳金融产品创新及国家碳交易支撑平台建设。 “2011年10月底,湖北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作为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我在12年就进入了碳交中心工作,是湖北试点碳市场的经历者、也是见证者。”杨光星回忆,与上海、深圳等其余6个试点相比,湖北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还是金融资源,相对来说都不占优势。试点之初,很多人并不看好。   创业维艰,“卖碳”海归饱受挫折 30岁的刘树是碳交中心碳交易部负责人,曾就读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学习环境学专业。 “那时最热门的是经济学或市场学专业,学习环境学的人很少,在我所在的学校,整个专业只有我一个中国留学生。”刘树说,大学期间,他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碳交易的知识,2013年毕业回国后就加入了碳交中心。 刘树主要负责湖北碳市场制度设计和交易规则制定,以及碳普惠相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知道碳交易是什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客户的冷脸,让初出校园的他倍感挫败。 “我们都挺有挫败感的,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不理解,经常把我们当成骗子。”31岁的碳交中心碳金融部负责人李翬,曾在澳大利亚留学多年。最初他在推广碳金融产品时,他常吃闭门羹。 尽管屡屡受挫,刘树和李翬却从没打过退堂鼓。他们坚信,未来之中国,必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必将蓬勃发展。   聚焦“双碳”,湖北碳市场迎来交易热潮 转机很快出现。 随着中国率先签署《巴黎协定》,科学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公众对于碳市场了解和学习的热情逐步提升,社会资本也将其作为新的投资热点,前往碳交中心洽谈项目、开发金融产品的人络绎不绝。 “企业、金融机构,包括一些之前对碳交易不太敏感的行业,比如建筑业等,都陆续重视起了节能降碳。”李翬说,随着“双碳”目标广受关注,加之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市场运作体系,湖北碳市场迎来交易热潮,为减碳控排行为提供融资和支持服务的金融产品持续增多。2021年6月21日,湖北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鄂绿通”正式启动,绿色项目主体通过该平台,可获得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多种形态的金融支持。截至目前,“鄂绿通”已为69个项目实现融资,融资总额823亿元。 “目前,纳入湖北碳市场的控排企业有共332家,主要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等15个行业,占第二产业的总值的70%以上。”何昌福介绍,湖北碳市场碳排放配额(HBEA)累计成交量已达到3.6亿吨,累计成交额87亿元。从交易规模、引进社会资金量、企业参与度等指标来看,湖北碳市场均为全国领先。据测算,参与碳交易后,70%的企业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实现了下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双碳”答卷。 http://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981098&cId=0 2022-06-16 详情
湖北碳市场迎来交易热潮:开户数增加50%,碳价创历史新高   湖北日报讯(记者胡弦、实习生周欣)3月2日下午3点,湖北碳市场收盘,当天配额成交量11256吨,收盘价为每吨50.54元,涨幅0.08%。据悉,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广受关注,湖北碳市场迎来交易热潮。自去年全国碳市场启动至今,开户数激增约50%,碳价一度高涨至每吨63.48元,多个交易日出现涨停。   2011年,湖北和北京、上海等七地,获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湖北碳市场交易启动。至今,湖北碳市场纳入332家控排企业,全部为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6个行业,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70%。从交易规模、引进社会资金量、企业参与度等指标来看,湖北碳市场均为全国领先。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交易事业部王月介绍,去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双碳”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对湖北碳市场的关注度也持续升高。7月16日至今,湖北碳市场新增个人开户5800余人,新增投资机构约220余家,增幅均超50%。 随着碳市场开户数量激增,交易迎来热潮,碳价也一路走高。去年12月17日,湖北碳市场组织配额拍卖,申报总量达382.12万吨,远超最终的成交总量138.44万吨。当日最高成交价为每吨32.51元,高于当天湖北碳市场收盘价每吨32.44元。 王月介绍,交易热度还持续至拍卖结束后的两个交易日——2021年12月20日、21日,碳价涨幅分别达9.99%、9.02%。虎年伊始,湖北碳市场便经历两个涨停板,2月10日最高成交价为63.48元/吨,为湖北碳市场开市8年来的最高价格。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杨光星分析,一般年底为控排企业履约高峰期,交易量较高,而年初的火热交易,足以证明湖北碳市场的活跃度稳步提升。 关注碳市场的人仍在持续增多。湖北碳市场客服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每天打进约40个电话,咨询最多的问题便是如何开户。杨光星介绍,“双碳”目标下,大众对于碳市场了解和学习的热情非常高,社会资本也将其作为新的投资热点,来洽谈项目、开发金融产品的人络绎不绝。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认为,个人和投资机构的快速增加,表明湖北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发挥较好,而碳市场的流动性越高,碳定价的权威性才会越高,进而更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也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2-03-03 详情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美丽中国铺展新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 这是春天的中国,从南到北一派春意盎然,充满生机活力。 今天的中国,蓝天更多。2021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上升6.3个百分点。 今天的中国,水环境质量更好。2021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为84.9%,较2011年提高了23.2个百分点。我国水环境各项指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今天的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修复更加扎实,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1.18万个自然保护地成为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局,擘画长远。无论是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大江南北、国内国外,习近平总书记不论走到哪里都必谈生态文明。他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入宪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宪法保障,美丽中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6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展开。设立国家公园,退耕还林还草、退湖还湿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一把“利剑”,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民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关灯一小时、少开一天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大批高污染企业有序退出,能源消费结构日趋低碳化,我国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2021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首次超过煤电。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我国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脚步坚定不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沿黄九省区深入推进。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14亿多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阔步前行。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 https://mp.weixin.qq.com/s/kuXIdE8a8jIS8odqdakcSg 2022-02-25 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已提前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圆满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庄国泰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        庄国泰指出,总的来看,我国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保任重道远。        庄国泰表示,下一步,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等远景目标,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方向,坚持以降碳为总抓手,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并实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同增效。        庄国泰强调,大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周程程 2020-12-24 详情
中国环境报报道:建立全国碳市场,加快推进碳减排         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致辞,强调中国对气候承诺言出必行,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这是继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就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之后,两个月内中国的第五次相关表态,显示出中国政府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在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主动开展适应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9年底,我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经测算,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2亿吨,减少二氧化硫约1192万吨、氮氧化物约11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扭转,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的协同作用初步显现。        在各项政策措施中,我国高度重视利用市场手段来推进碳减排,不断探索建立减碳长效机制。2013年,我国就在7个省市启动了碳市场交易地方试点,目前试点碳市场已成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截至今年10月31日,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4.22亿吨,累计成交额96.80亿元,在推进试点地区碳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二氧化碳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在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宣布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之后,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把中央提出的目标任务转化成具体的落实行动,陆续制定出台政策措施。10月20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正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对未来5年内中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做出战略部署,提出要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管控机制,逐步扩大交易主体范围。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加快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11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又公布了《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向社会征求意见。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文件对碳市场健康运行发展做了细致的谋划和周密的制度设计,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线图、施工图进一步明确。这充分表明我国的碳减排工作步伐进一步加快,充分表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是“言必行、行必果”的。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欠缺和短板,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要将这一重大目标和愿景,转化为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机遇,开拓创新,主动作为;要进一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融合、协同增效,在减排目标、任务举措、管理制度、监测评价与执法监管等领域,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要创新政策工具、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激发减排动力和市场活力,实现碳总量和碳强度“双控”目标,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2020-11-23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