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人民日报海外版:湖北去年碳市场成交量同比上升19.1%   近日,记者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悉,2023年,湖北碳市场成交量1118.39万吨,同比上升19.1%;年度成交额4.72亿元,同比上升13.9%。 自2014年开市以来,湖北碳市场共纳入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16个行业的343家企业,全部为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为70%。截至目前,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3.88亿吨、成交额95.75亿元,分别占全国试点碳市场的42.7%、42.2%。其中,年度成交量跃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基于二氧化碳这一标的物,湖北已探索出碳质押贷款、碳基金、碳众筹、碳托管业务、现货远期等多个金融产品。 2024-01-18 详情
武汉市武昌区举办“我们的节日·中秋”文明实践主题活动        9月27日,武汉市武昌区举办“我们的节日·中秋”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活动以“中秋‘骑’遇 昙华共宴”为主题,以“低碳骑行+圆桌宴”的创新形式,汇聚辖区居民、商户、党员、新就业群体、金婚夫妻等多元力量,共享低碳骑行,共烹美味佳肴,共赏非遗文化、共话邻里温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时代文明新风。 “骑”遇浪漫·低碳绘爱心        14对青春CP身着统一服装,单车骑行打卡粮道街美食街区,传播低碳环保生活理念。5对金婚夫妻乘坐幸福号“喜车”,缓缓穿行古城,在“生死契阔 与子成说”契园户外颁证点,亲手拓印属于自己的婚书,分享相守一生的幸福秘诀。        青春CP和金婚夫妻以低碳出行方式绘制武昌古城爱心地图,最终相汇于昙华林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东广场,与260余名居民、新就业群体、商户代表、党员群干等共赏“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大舞台”,共享欢乐祥和邻里团圆宴。 邻里共宴·家宴暖人心        “上菜咯”吆喝声起,街坊邻里、爱心商户们纷纷端出自家精心准备的“私房佳肴”。红焖羊肉香气扑鼻,清蒸鲈鱼鲜嫩诱人,桂花糯米藕甜润暖心……“我特意起了个大早炖这锅莲藕汤,就盼着和老邻居们一起过节!”家住昙华林老街的冷师傅一边摆盘一边与街坊打招呼。“平时忙着跑单,很少有机会和邻居们聊天,今天感觉真正融入了社区!”外卖员小李感慨道。 文化展演·非遗颂新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大舞台”融合了社区群众文艺团队和专业表演嘉宾的精彩节目,二胡串烧悠扬动人,舞蹈《只此青绿》婉约如画,楚剧选段韵味十足。情景剧《家门口的健身房》更是将文明实践融入社区治理的生动案例搬上了舞台,居民们自导自演生活变化的故事,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非遗集市同样人气高涨,传统手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驻足体验;市民亲手在中秋主题明信片上盖上纪念章,送给亲朋好友特别有意义。“能和老街坊一起提前过中秋,心里特别暖。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家宴,开开心心看节目,还能逛传统非遗市集,别提多开心了。”社区居民王爷爷动情地说。“第一次听说‘武碳江湖’小程序,原来环保事业可以从身边的每一次低碳行为开始。”游客小曹当时就表示以后会多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为碳中和、碳达峰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由武昌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民政局、区文旅局、粮道街道主办,昙华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承办,团区委、古城文旅集团、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协办。        武昌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文明实践阵地资源,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彰显文明实践特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央广网 2025-09-30 详情
“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跨境碳交易合作”研讨班在汉结业        9月14日至27日,2025年“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跨境碳交易合作”研讨班在湖北武汉举办。        本次研讨班由生态环境部主办,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指导,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组织管理,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具体承办。16个国家的29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参加。        本次研讨班融合了课堂讲座、实地调研及交流座谈多种形式,设置了跨境ESG与碳合规等丰富课程。研讨班期间,学员们还前往上海参加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        结业仪式上,来自玻利维亚、越南的多位学员表示,这两周他们收获颇丰,为未来推动本国碳市场建设与国际接轨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新华社-湖北频道 2025-09-30 详情
2025年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跨境碳交易合作”研讨班在武汉举办        9月15日上午,“2025年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项目——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跨境碳交易合作研讨班”在湖北武汉举行开班仪式。本次研讨班,由生态环境部指导,湖北碳交中心承办,以“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跨境碳交易合作”为主题。        在为期14天的培训中,研讨班将采取集中授课、模拟跨境碳交易实操、小组讨论、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系统介绍中国碳市场政策框架、运行机制、交易实践及企业碳管理经验。课程涵盖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自愿减排市场发展、碳资产管理与跨境合作等多个关键领域。学员还将赴上海参加“中国碳市场大会”,深入参与国际圆桌论坛及专题讨论,实地感受中国碳市场发展动态,为发展中国家提升碳市场建设能力提供支持。 来源:人民日报 2025-09-19 详情
2025年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碳市场研讨班在汉开班 16国学员共探跨境合作        9月15日上午,2025年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跨境碳交易合作”研讨班在湖北武汉举行开班仪式。该研讨班由生态环境部指导、湖北宏泰集团所属湖北碳交中心承办,是继2019年、2024年后,湖北碳交中心第三次承办南南合作能力建设项目,将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碳市场能力提升注入助力。        开班仪式由湖北宏泰集团战略投资总监龚平主持,来自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乌拉圭、巴西、所罗门群岛、越南、尼日利亚、尼泊尔等16个国家的29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参会。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田啟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始终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实施气候适应项目、开展能力培训等举措,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挑战提供务实支持。        南非林业、渔业和环境部副司长伊切尔·吉尼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对中方组织此次研讨班表示感谢。她表示,期待通过培训深入掌握碳市场运行机制,推动本国碳市场与国际接轨,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携手应对全球气候问题。        据悉,本次研讨班为期14天,将采用“集中授课+实操模拟+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模式,系统讲解中国碳市场政策框架、运行规则、交易实践及企业碳管理经验,内容涵盖全国碳市场进展、自愿减排市场发展、碳资产管理与跨境合作等核心领域。期间,学员还将赴上海参加“中国碳市场大会”,参与国际圆桌论坛并开展专题交流,实地感知中国碳市场发展动态。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积极践行者,湖北碳交中心将通过此次研讨班,分享中国碳市场建设经验,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在双碳领域的交流合作,助力学员提升碳市场建设能力。未来,该中心还将持续推进国际国内碳市场交流,推动技术、标准、数据国际互认,为提升中国在全球碳市场的影响力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7 详情
16国来汉“碳”路 湖北绿色发展经验走向国际舞台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年来,已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作为全国碳交易的核心枢纽,湖北经过十年探索,其碳市场实践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前来交流学习。        今天,中碳登大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亚非拉16个国家的29名代表,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碳市场研讨之旅。从交易机制到技术合作,湖北经验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印度尼西亚能源与矿产资源部技术政策分析师 Y. Nindito Adisuryo:实际上我们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碳市场的建设,但如何走得更深一直困扰着我们。中国和湖北的经验为我们在制度完善,以及绿色技术的发展上提供启发。        湖北是我国最早开展碳交易试点的地区,目前碳市场已纳入2万多家单位,总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十年间,湖北碳排放强度下降超过40%,这一成绩吸引了众多国际伙伴。乌拉圭一家公司连续三年来汉交流,不仅找到了适合本国的发展路径,还落地了多个合作项目。        乌拉圭卡博苏尔气候变化咨询公司项目经理 Marina Coduri Pacheco:去年我们与湖北在林业碳汇项目开展合作,探索和推广森林产品在低碳建筑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碳市场的有力推动下,2025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超过53%,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持续保持全球第一。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与发展并重的“中国方案”服务全球气候治理,本次研讨班将重点探讨跨境碳交易,推动国际碳市场合作。        中碳教育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王威: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双碳发展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帮助各国管理好自己所掌控的碳资产。在碳信用,还有碳技术上面进行互认,更好地推动全球碳市场的建设。 2025-09-16 详情
南南合作碳市场和跨境碳交易研讨班在鄂开班        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跨境碳交易合作研讨班15日在武汉开班,来自印度尼西亚、南非、巴西、越南、泰国、尼日利亚、尼泊尔等16个国家的学员齐聚中国,共探碳市场建设与跨境碳交易合作。        2011年,中国启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培训项目。此次研讨班为2025年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项目,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承办。        为期14天的研讨班,围绕中国碳市场建设经验、模拟跨境碳交易等内容,设置集中授课、现场模拟实操、小组讨论、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等,在湖北武汉、上海和江苏苏州多地展开,为发展中国家提升碳市场建设能力提供经验支持。        湖北是全国首批7个碳交易试点之一,湖北碳市场于2014年4月启动交易。纳入控排企业449家,现有各类市场主体2万余个,初步形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市场主体结构。截至今年7月底,湖北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4.18亿吨、成交额103.3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试点省市份额超40%。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田啟表示,十多年来,中国致力于支持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拓展培训领域,创新培训方式,帮助有关发展中国家培训气候变化领域各类人才。此次研讨班旨在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共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南南合作在应对气候方面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南非林业、渔业和环境部副司长伊切尔·吉尼(Itchell Guiney)表示,期望通过交流,将中国经验与本国实际结合,在碳市场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2025-09-16 详情
武汉这栋楼藏着怎样的“低碳密码”?引得海外学员竞相“取经”                      9月15日,湖北省委主要负责人主持研究加强碳市场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工作。        就在当天,2025年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项目——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跨境碳交易合作研讨班在中碳登大厦开班。来自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乌拉圭、巴西等16个国家的29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漂洋过海来湖北学习考察。        他们为何会来到湖北?又打算在这里学些什么?        全球议题下,湖北的担当        此次研讨班,由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发和国际合作中心指导,湖北宏泰集团旗下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承办。        这是湖北第三次承办南南合作能力建设项目了,它在湖北开班,既要求学在书本,又要求行在路上。        为期14天的培训中,研讨班将采取集中授课、模拟跨境碳交易实操、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系统介绍中国碳市场政策框架、运行机制、交易实践及企业碳管理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升碳市场建设能力提供经验支持。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        湖北作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即中碳登)所在地,肩负着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使命。中碳登如同“碳资产大脑”,负责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和清结算工作,成功解决了碳市场的三大难题——谁有碳排放权、咋交易、钱咋流转。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2000多家发电企业被纳入其中。这一举措让中国碳市场一跃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在这里,二氧化碳排放权如同商品一样,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以华能阳逻电厂为例,刚进入湖北碳市场时,由于碳排放量超标,经常需要花费数百万元购买碳配额。为节约成本,电厂主动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并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中碳登注册登记后进入全国碳市场,电厂不仅减少了排放,还通过“卖碳”赚了钱。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全国碳市场推动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        全国碳市场扩围,中碳登“立功”        今年5月,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围启动后,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行业被纳入,重点排放单位新增约1500家,总数达到3700家,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由52亿吨提升至约80亿吨,中国碳市场全球影响力提升。        为做好碳市场的扩围工作,中碳登协助完成《全国碳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等政策研究制定,助力政策顶层设计持续优化;实施数据链路“量子通讯”安全改造,上线“碳小助”AI助手,让系统平台更安全、更智能、更可靠。        截至今年9月12日,中碳登累计完成1011个交易日的清结算;累计成交数量共计7.09亿吨,累计成交金额共计487.01亿元;累计清算共计16.64万笔,累计清算金额974.02亿元。        湖北试点碳市场同样表现亮眼。目前有2万多个市场主体,449家控排企业,982家投资机构,覆盖15个行业。        截至今年9月15日,累计成交量4.18亿吨,累计成交额103.34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占七试点总额的42.8%和41.1%。湖北碳市场还将降低纳入门槛,数据中心、酒店等行业都有机会加入“碳交易俱乐部”。        未来,湖北还将建设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提升湖北资源环境要素利用效率,更好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组建全国碳市场清算机构(简称”武清所“),夯实碳市场基础、保障碳市场长远发展。        海外学员:期待学习与合作        中国碳市场和湖北碳市场的建设成就,让来汉“取经”的海外学员充满期待。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期待能与中国在太阳能领域展开更多合作。“赞比亚会计研究中心大学研究员Burton Mweemba说,过去,赞比亚高度依赖水电来满足能源需求;如今,在中国的大力帮助下,赞比亚已建成众多光伏发电项目,能源结构正逐步优化。        “泰国在碳利用、碳储存等方面需求迫切,这是我们想学习的。”泰国可持续碳研究所(CBiS)研究助理Phonthakorn Phreuksa对湖北的低碳技术十分感兴趣。此外,他还想学习中国碳市场完善的机制体系,因为泰国正持续推动碳市场法案通过,有望明年正式发布。        “湖北碳市场灵活的发展机制,值得我们学习,期待在光伏发电、清洁技术等方面,与湖北企业深入合作。“印度尼西亚能源和矿产资源部技术政策分析师Y.Nindito Adisuryo说。        目前,中碳登大厦已有90多家涉碳机构和企业入驻,形成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的产业生态。以中碳登为“聚绿盆”,周边还聚集了400多家涉碳企业,“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加速形成。        湖北宏泰集团将启动“应对气候变化展示暨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建设,建立“技术展示+交易转化+投资赋能”的产业技术转化体系;发挥中碳登优势,积极推动组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打造一个“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多功能平台。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经验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湖北,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举措,成为全球碳市场交流合作的新枢纽。   2025-09-16 详情
以“绿”为笔,绘就美丽城市鲜明底色——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        金秋九月,天朗气清,江豚逐浪,百鸟和鸣。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图景,正是武汉坚持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的生动注释。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五年来,武汉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含绿量”更多、“含新量”更足、“含碳量”更低。        从顶层擘画的“绿色蓝图”,到生产一线的“绿色实践”,再到市民日常的“绿色生活”,武汉正向新逐绿,奋力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 1        生态修复价值几何?江夏灵山矿区给出有力答案。        曾经的废弃矿区,如今“以矿业文化、农田景观为特色,发展多元生态产业,将废弃矿区打造为灵山花境公园”。9月10日,自然资源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为之点赞。        现在这里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年经济收入总量超1亿元。令人瞩目的是,其生态产品总值(GEP)跃升至2.58亿元,比修复前翻了一番。        灵山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植根于武汉系统性的绿色规划引领。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武汉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相继出台,明确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品质稳步提升、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四大目标,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升气候适应能力等五大任务。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武汉明确提出“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将“绿色低碳”作为城市发展的前置条件和刚性约束,城市发展建设有了把“生态尺子”。        灵山矿区蝶变为春有花海、秋可赏叶的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每年吸引众多游客。        逐绿向前,先试先行,武汉勇担十余项国家生态“试验田”重任,全面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碳排放权交易、气候投融资试点、“无废城市”建设等十余项国家级生态试点任务正在武汉全力推进。        共抓长江大保护,难在一个“共”字。        武汉在全国首创长江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跨市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与孝感、随州、仙桃等8个城市签订流域生态补偿协议。目前,武汉与鄂州、黄冈分别签订了长江干流、举水河、倒水河、沙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现长江干流武汉段的生态补偿全覆盖。打通区域界限,以流域为治理单元,共抓共治形成合力。        筑牢绿色根基,制度是保障。武汉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出台责任清单;不断探索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联动机制等,用制度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        如今放眼长江武汉段,岸绿、水清,长江江豚“逐浪”重回江城。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1.2%,同比提升8.1个百分点,166个湖泊继续保持无劣V类,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2        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岚图工厂里,935台工业机器人高效协同,118秒就有一辆整车下线。2025年上半年,武汉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激增84.3%。        在光谷,智元科技布局了年产千台级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带动本地芯片、传感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黄陂临空产业园,精工控股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线瞄准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市场,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        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7%,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超级引擎”。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武汉正在通过动能转换、产业焕新,让绿色转型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让绿色生产力激活经济“一池春水”。        走进武昌沙湖畔的中碳登大厦碳交易大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最新交易数据不断跳动:9月10日,单日成交量134.8万吨,成交均价62.86元/吨。        自2021年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落户以来,武汉就成为全国碳交易“数据心脏”。今年,随着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加入,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账户由2200家增至3700余家,覆盖全国六成工业碳排放。        与此同时,武汉的传统产业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进化”,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和清洁生产让“老树”发“新芽”。        长江之上,一支特殊的“创新船队”引人注目:全球最大的纯电池动力船“长江三峡1”号、长江首艘130米液化天然气(LNG)动力散货船、中国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的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长江首艘纯甲醇动力船“长航货运006”轮……它们使用氢燃料、液化天然气、甲醇、电能等清洁能源,大幅减少碳排放。        华电湖北武昌热电分公司,从百年前的燃煤锅炉一路升级到如今“吃”上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并将余热用于城市供暖,每年为武汉减少碳排放超10万吨。        武钢的200万吨钢渣,替代传统砂石料铺路,让路面更耐用、更抗滑、成本更低,工业“包袱”成了“香饽饽”。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自主研发的第五代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让钢铁厂的低热值煤气得到高效利用。这一技术应用于国内外近200个项目,年发电量18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减少碳排放超亿吨。        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低碳循环发展提升生态颜值,武汉正努力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让绿色转型提升的“含绿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含金量”。   3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武汉正在让绿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让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在武汉,坐公交、搭地铁、骑单车,甚至正确扔垃圾,这些日常小事正悄悄累积成一笔笔“绿色存款”。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名叫“武碳江湖”的小程序。自2023年6月上线以来,已有超过183万名市民用它记录低碳足迹。        武汉创新推出“碳普惠+消费金融”模式,将“双碳”目标装进手机里,融入市民“指尖”生活。        “武碳江湖”平台与中国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实现数据共享,推出“碳抵贷”功能——市民用减排量兑换消费红包或抵扣贷款利息。市民魏女士就用118公斤减排量抵扣了236元银行贷款利息,环保行为变成了看得见的实惠。        更关键的是,武汉率先打通了“个人减排,企业买单”的碳普惠消纳渠道,将个人减排量纳入碳市场抵销机制,形成激励闭环。2024年底,两笔共计2000吨碳普惠减排量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完成交易,获得碳收益8.7万元,成为国内首笔“兑现”的个人碳普惠减排量交易。        27岁的刘剑是“武碳江湖”忠实用户,每天骑车上下班的里程都被自动换算成碳减排量。他选择将部分减排量捐出,支持武汉马拉松、“长江有鱼”等公益活动。“朋友们也这么做,感觉是件很时尚的事。”        为了承接这份爱心,武汉推出“碳中和众筹”模式,助力武汉马拉松、中碳登大厦、两湖论坛乃至市民婚礼等16项活动达成“零碳”目标。        2023年,通过“众筹”亲友的碳普惠减排量,一对武汉新人慎昂、李仪举办了拥有武汉首份“婚礼碳中和证书”的特别婚礼。        在武汉,捐出碳减排量助力公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低碳生活正从个人选择汇聚成城市风尚、生活日常,成为这座滨江之城最为动人的日常风景。 2025-09-14 详情
《华容区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实施方案》公布,企业单笔贷款最高可获50万贴息        9月11日,鄂州市华容区召开绿色金融改革事项推介会,公布以“绿色融资贷”专项产品为核心的《华容区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降低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融资成本。 每年安排500万专项资金        什么是“绿色融资贷”?推介会上,记者获悉,“绿色融资贷”是通过区级财政统筹安排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按100倍放大规模,由企业申请、行业主管部门推荐、银行放款、财政贴息的专项信贷产品。        其目的是进一步降低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融资成本,激发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动力,构建优质的绿色发展营商环境,推动华容区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具体而言,华容区财政局将连续5年每年统筹安排“绿色融资贷”专项资金500万元,按100倍放大“绿色融资贷”规模,第一年可以达到5亿元,连续5年可以撬动银行信贷资金2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专项资金”用于贷款贴息,根据“绿色融资贷”的运行情况统筹使用。华容区财政按照贷款金额1%标准贴息(单笔贷款贴息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如某绿色项目企业贷款1000万元,期限5年,则该企业可以获得贴息资金10万元。如果按“绿色融资贷”1亿元的规模计算,区财政将贴息50万元。 华容成为全省首个试点区        作为全省首个试点区,华容将依托湖北省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鄂绿通”,为区内具有碳减排效益的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为了让入库绿色项目的企业和绿色企业了解“绿色产业贷”相关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贴息补助,推介会上系统介绍了放贷和贴息的流程。        首先,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绿色项目申报入库,对有资金需求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推荐,其中农业企业由区农业农村局推荐,制造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由区发改经信局推荐,建筑业企业由区住建局推荐,交通运输、物流和仓储业企业由区交通运输局推荐,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业企业由市生态环境局华容分局推荐。        会上要求,银行的尽职调查均要求在合理的时间周期内完成,在合同签订后按企业需求及时放款。贷款贴息在企业结清贷款后,集中凭《华容区“绿色融资贷”申请表》、借款凭证、结息凭证、还款凭证等资料,经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区财政局审核通过后,由区财政从“专项资金”中划转至企业账户。        华容区政府办主任胡奇表示,通过“鄂绿通”平台,政府围绕绿色建材等重点产业,研究制定专项绿色金融支持措施,企业可高效对接绿色金融资源,金融机构也能精准服务绿色项目,真正实现了“政企银”三方共赢。 绿色企业项目涵盖7大产业        据悉,“绿色融资贷”支持对象是在华容区依法登记注册并缴纳税收且申报有入库绿色项目的企业或入库绿色企业。        入库绿色项目和入库绿色企业是按照《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规定,纳入湖北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鄂绿通”)的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主要包括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7大产业。        当天推介会上,鄂州市华容区智创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湖北长江三江港港口开发有限公司、湖北华海通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彤诺电子鄂州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枫树线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上台与银行签约,融资额达15.8亿元。        此次设立“绿色融资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实现资金链与产业链、政策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产生倍增效益。        胡奇表示,在“绿色融资贷”模式下,惠企群体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更多的市场主体享受财政资金的支持,对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绿色贷款提升、企业产值增加、培植财源、稳定就业等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激发市场主体绿色发展动力,促进华容区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025-09-12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