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人民日报海外版:湖北去年碳市场成交量同比上升19.1%   近日,记者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悉,2023年,湖北碳市场成交量1118.39万吨,同比上升19.1%;年度成交额4.72亿元,同比上升13.9%。 自2014年开市以来,湖北碳市场共纳入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16个行业的343家企业,全部为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为70%。截至目前,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3.88亿吨、成交额95.75亿元,分别占全国试点碳市场的42.7%、42.2%。其中,年度成交量跃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基于二氧化碳这一标的物,湖北已探索出碳质押贷款、碳基金、碳众筹、碳托管业务、现货远期等多个金融产品。 2024-01-18 详情
11.9亿元,华容4家企业获批绿色融资贷...... 作为湖北省首个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区 华容区在推动绿色金融 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日前,区内4家企业成功通过 “绿色融资贷”获得资金支持 涵盖港口升级、流域治理 数据中心节能及工业固废利用等 多个绿色领域 累计获得信贷支持11.9亿元 华容区通过“政企银”协同机制和 “鄂绿通”数字化平台 聚焦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等 7大绿色领域 建立动态项目库和差异化准入标准 目前库内企业21家 每季度开展评估调整 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投向绿色低碳主体 ▲三江港码头   此次获批的4个项目 既涵盖重大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也包括小微企业资源循环利用 其中,三江港码头一期工程 获4.5亿元项目贷 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航运发展 ▲三江港码头   武汉新城红莲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获得6亿元资金支持 实现水环境改善与产业协同发展 ▲银商云数据中心   银商云数据中心获1.3亿元贷款 用于降低PUE值,推动节能降碳 小微企业湖北鸿茂矿渣微粉有限公司 成功获贷1000万元 实现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   华容区绿色金融改革的成效 得益于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制度设计 一方面,通过“财政引导+ 金融放大+先贷后补”机制 以每年500万元贴息资金 撬动银行最高100倍信贷投放 5年预计带动25亿元绿色信贷落地 “先贷后补” 模式支持 企业扩产、新建项目贷款 单笔贴息上限达50万元 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银商云数据中心   另一方面,“首席服务员”制度 与“鄂绿通”平台结合 实现政策宣传、项目推荐、审批放款 和贴息兑现全流程线上化 企业“零跑腿”、审批提速超50% 目前,华容区已初步构建起政策引导 市场运作、企业受益的 绿色金融生态   ▲银商云数据中心   下一步,华容区将深化 政银企协同机制 拓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相关金融产品 作为全省绿色金融改革的 “先行者” 为湖北省绿色金融发展 提供可复制的“华容经验” 来源:华容融媒 2025-11-18 详情
CGTV发布 | China's carbon market: Push for progress through challenges(第三集)            11月11日起,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将在广播、播客及网站三平台同步发布碳交易市场全英文科普视频,今日为第三集内容。   China's carbon market: Push for progress through challenges 中国碳市场:在挑战中不断进步        China's national carbon market is still young. But experts see a clear path forward. In this episode, we explore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and the strategies that could help it drive progress toward reducing CO2 emissions and supporting a greener economy.        本期视频主要讲述了:中国碳市场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专家们都对其明确的发展路径充满信心。在这一集中,集中探讨了中国碳市场面临的挑战,以及碳市场推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支持更绿色经济的相关策略。 来源:CGTV 2025-11-13 详情
CGTN发布 |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e power of action(第二集)            11月11日起,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将在广播、播客及网站三平台同步发布碳交易市场全英文科普视频,今日为第二集内容。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e power of action 碳交易市场:行动的力量        From national policies to corporate innovation and our daily habits, carbon trading is transforming how China tackles climate change. Let's uncover how industries cut emissions while boosting profits, how universities shap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reen talent, and how individuals earn rewards for eco-friendly choices.         本期视频主要讲述了:从国家政策引导到企业创新实践,再到个人日常习惯转变,碳交易正重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我们将一同探寻:各行业如何在减排降碳中开辟利润增长新空间,高校如何精准培育下一代绿色转型人才,个人又如何凭借环保选择收获实实在在的激励与回报。 来源:CGTV 2025-11-12 详情
CGTN发布 | From obscurity to ubiquity: The rise of carbon trading awareness(第一集)            11月11日起,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将在广播、播客及网站三平台同步发布碳交易市场全英文科普视频,今日为第一集内容。   From obscurity to ubiquity: The rise of carbon trading awareness 从无人知晓到无处不在:碳交易市场意识的兴起        From companies turning pressure into profit, to individuals earning rewards for low-carbon lifestyles, and students preparing for a greener future—this podcast reveals how carbon trading went from an obscure idea to a powerful driver of China's green transition.        从企业将压力转化为利润,到个人因低碳生活方式而获得奖励,再到学生为更绿色的未来做准备——本期播客揭示了碳排放交易如何从一个鲜为人知的理念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绿色转型的有力驱动力。 来源:CGTN 2025-11-11 详情
湖北上线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 首次深度融合五大资源环境要素,生态产品实现“明码标价”          10月18日,全国首个深度融合五大资源环境要素的省级交易平台——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在湖北省武汉市上线。         据了解,平台打破传统单一品种交易模式,整合了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绿色金融服务五大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绿色转型方案。        平台最大亮点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通过科学核算,给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富的碳汇、优美的景观“明码标价”,让许多生态宝藏转化为可交易的“活资产”。同时,通过“淘宝+广交会”的创新模式,线上便捷交易,线下精准“撮合”。        平台确立了清晰的建设“路线图”:到2027年底,将建成制度完善、产品丰富、市场活跃、平台功能完备的生态权益交易平台;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制度更加健全、市场丰富多元、服务体系完善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旨在打造立足湖北、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全国的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全新的市场化解决方案。这不仅是湖北落实国家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首创之举,更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湖北贡献”。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5-10-21 详情
湖北宏泰集团: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被赋予了实实在在的“身价”。        10月18日,湖北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这一举措,像一把关键的钥匙,开启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通道。        它借助市场化机制,为山林湖草等生态资源贴上“价签”,让更多优质生态资源被人看到,实现它们的价值。        湖北宏泰集团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和推动下,依据《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按照线上“淘宝网”与线下“广交会”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建设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协同高效的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        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        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提出“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为推进生态环境权益交易明确了工作方向。        湖北是守护长江生态的“关键屏障”,承载着“一江碧水东流、一泓清水北上”的重大责任。今年以来,我省正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        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是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关键举措,有利于畅通供需两侧,激发市场活力,加速重构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也是湖北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现实需要。        湖北的生态底子有多厚?        奔涌的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2.45%,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累计创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面对如此丰富的生态资源,如何实现长久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便是破题之举。        通过健全覆盖全成本的价格机制,拓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多元化交易品种,大力培育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形成金融支撑,让生态资源从无形价值向有形效益转化,让“资源环境有价”理念深入人心,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        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推动各类绿色要素上平台交易        目前,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主要具备绿色交易、绿色金融和绿色服务三大板块、15项具体功能,实现要素高效配置、金融支撑强大、服务多元有效。        用户在平台上可以实现“一键在线完成绿色要素交易”“一屏精准匹配绿色金融服务”“一站享受全流程绿色服务”。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多元化交易都能一键完成。总之,只要是与生态环境权益相关的业务需求,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得到相应的“服务窗口”,实现高效办理。        根据湖北制定的《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下一步,湖北宏泰集团旗下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按照“统一设计、分步到位”原则,实现平台功能的“三个拓展”——        交易产品可拓展。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节奏,逐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置等功能纳入平台,切实推动各类绿色要素在平台实现交易。        交易范围可拓展。锚定“立足湖北、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全国”定位,上线排污权跨省交易模块,逐步实现跨省区环境权益数据交互。        交易平台可拓展。为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一码登录、一屏统览、一站办理”,计划于2025年12月底上线手机APP,优化各项功能,实现多领域数据互联互通。        根据《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7年底,湖北将建成制度完善、产品丰富、市场活跃、平台功能完备的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2030年底,全面建成制度更加健全、市场丰富多元、服务体系完善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湖北试点碳市场持续领跑        不断贡献“湖北方案”        回望2011年,湖北获批成为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应时而生。        试点期间,湖北碳市场无论是市场交易规模、引资规模,还是纳入企业参与度等市场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凭借突出优势,湖北争取到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简称“中碳登”)落户湖北武汉。        目前,中碳登建成了全球覆盖碳排放规模最大的注册登记平台,注册登记企业达3500多家,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达 60%以上,支撑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超千日、安全清算超千亿”,有力支撑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顺利落地,碳市场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活力稳步提升,推动全社会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功能逐步显现。        湖北碳市场在全国首批7个试点市场中交易主体最丰富、交易规模最大、碳金融创新最活跃,积累了丰富的交易经验和数据资源。湖北碳市场目前纳入控排企业449家,累计成交量4.18亿吨,占7个试点碳市场总量的42.7%。湖北作为全国排污权交易的首批试点省份,各项规模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绿色金融创新领航,激活发展动能。        湖北创新推出碳质押、碳回购、借碳交易等10余类碳金融产品,落地全国首笔超亿元碳回购业务,累计助力企业以“碳”融资12.91 亿元,占全国碳金融规模50.25%。“鄂绿通” 平台注册企业740家,入库绿色项目833个,累计融资2090亿元。        “双碳”产品多元拓展,赋能绿色转型。        构建了华中首个碳普惠服务体系,覆盖减排场景和参与范围全国最广;启动“湖北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企业碳足迹一站式服务;以碳市场为牵引,串联碳交易、碳金融、碳普惠、碳核查、碳科技、碳资管等“双碳”服务全产业链,带动全省企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碳普惠全民参与,引领绿色风尚。        湖北省碳普惠体系逐步建成,“武碳江湖”用户突破190万,累计记录低碳行为超1700万次,个人减排量近4万吨。推动发布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绿色高效制冷剂、管道直饮水系统3个全国首创方法学,正在征集内河船舶、森林经营、稻田薇藻、居民再生资源回收等方法学意见。        按照《湖北试点碳市场扩容工作方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全面推进湖北试点碳市场扩容发展。同时,创新碳金融产品,发展碳产业和碳普惠,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更多有益经验。        接下来,湖北宏泰集团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高水平、规范化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有效支撑各类生态环境权益省内配置、跨省交易、价值发现与实现,为我省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增长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作出新贡献。 来源:湖北日报 2025-10-21 详情
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湖北武汉上线运行        近日,湖北省举行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上线运行启动仪式。平台锚定“立足湖北、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全国”的战略定位,致力打造新时代生态环境权益交易的“汉交所”。湖北是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机构所在地,该平台的上线,不仅是湖北落实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首创之举,更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湖北贡献”。          与传统单一品种交易平台不同,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首创性地实现了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绿色金融服务五大核心功能的系统整合与协同运作。这一设计彻底改变了以往为办理不同环境权益交易需辗转多个部门的局面,为企业低碳转型和金融机构精准服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一站式”通道,极大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          平台最引人注目的首创性突破在于,它建立了全国首个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模块。通过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为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富的碳汇、优美的景观等“无价”的生态产品贴上“价格标签”,并上线交易。十堰市的优质水资源、荆州市的洪湖流域碳汇等项目作为首批生态产品亮相。        为实现高效、透明、安全的交易,平台构建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核心是构建统一的生态环境权益要素数据库,汇聚用户、碳交易、排污权、生态产品、绿色金融等全要素信息,奠定数据互联互通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平台成功搭建了管理、交易、融资、交互四大核心系统: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监管与“一企一人一档”,确保交易全程可追溯;交易系统搭载多模式交易引擎,支持用户全流程自助操作;融资系统无缝对接绿色金融服务;交互系统则保障了信息的畅通与业务的协同。这“一数据库、四大系统”共同构成了平台智能化、标准化运行的坚实底座。        在应用层面,平台采用线上“淘宝式”便捷体验与线下“广交会式”深度撮合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线上通过四大系统实现“一码登录、一屏统览、一站办理”;线下则提供资质审核、金融支持、需求匹配等全方位服务。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态系统,旨在打造一个“多方参与、多边撮合、实时成交”的开放式要素交易市场,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5-10-20 详情
立足湖北面向全国 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汉上线        “平台将加快碳排放权市场建设,拓展排污权市场范围,首创生态产品价值交易模式,强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绿色金融服务……”10月18日,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湖北省武汉市正式上线运行。湖北省副省长张文彤出席本次活动。        据介绍,平台锚定“立足湖北、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全国”定位,旨在促进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生态承载力、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按照发展计划,湖北预计在2030年全面建成制度更加健全、市场丰富多元、服务体系完善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严天文在解读平台建设方案时介绍,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能够更好发挥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效能,为企业低碳转型和金融机构精准服务提供“一站式”通道,为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澎湃绿色动能。        湖北宏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世敏在解读平台功能时介绍,生态环境权益平台主要提供绿色交易、绿色金融和绿色服务三大板块15项具体功能,可实现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一码登录、一屏统览、一站办理”集成式服务,形成开放式交易场景。        在专家演讲环节,专家围绕中国碳市场国际化、中国绿色金融机遇及挑战和碳市场和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带来专业解读。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和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代表,以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低碳环保改造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十堰市人民政府发布优质水资源、武当文旅项目等生态产品。荆州市人民政府发布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修复工程碳汇价值转化案例。国开行湖北省分行、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工商银行武汉分行等金融机构与出席企业进行绿色信贷授信签约。          当天,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态文明专项基金会、湖北佑宁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订“生态产品价值”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战略合作协议。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的上线,是促进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生态承载力、做大绿色金融的现实需要,也是湖北履行生态大省责任、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面向未来,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将积极发挥要素配置功能,坚定推动环境权益市场统一化进程,有效支撑各类生态环境权益实现省内配置、跨省交易和价值发现。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2025-10-20 详情
湖北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新通道 生态产品交易像网上购物一样方便        你知道吗?大山里的清新好空气也能“打包卖”。        英山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35%。        今年8月,该县第一期林业碳票面世。该碳汇项目计入期年限20年,第一期核算碳汇量9.9万吨,可供零碳会议、零碳旅游、个人认购等多种绿碳消纳场景。        今后在湖北,像这样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故事将越来越多。        10月18日,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武汉正式上线,标志着湖北省在要素交易平台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也为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了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 用市场的手 把生态环境价值挖出来        什么是环境权益交易,就是把环境容量、自然资源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很重要的“东西”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        比如,大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就像一个大净化器,能容纳一定量的污染物排放。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排放污染物,以前可能是政府直接规定排放多少,现在,就可以通过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来获取排放指标。        我国十分重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强调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实现路径。        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湖北优势在哪里?        湖北的实践经验很多。武汉是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的所在地;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交易量和交易额位居全国第一;湖北排污权交易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湖北的生态底本很厚。奔涌的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2.45%,累计创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湖北宏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世敏介绍,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就是通过搭建舞台,推动生态环境交易体制机制建设,用市场的办法,把生态产品的价值找出来,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贴上价格标签 生态产品可在线上交易        大岩洞矿泉水水源地,藏在建始县长梁镇的太平峰。权威检测发现,这里的泉水富含天然硒、锶等多种有益矿物质,水质很独特。        湖北腾胜饮料有限公司通过竞标,拿到了太平峰水源30年的采矿权,他们建设了3条全自动生产线,生产的瓶装水、大桶水等成了区域市场的抢手货。        有了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像这样好山好水变为“活钱”的案例将不断涌现。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严天文介绍,该平台通过科学的价值核算体系为生态产品贴上价格标签,解决了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痛点,为全国范围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样板。        未来,哪些生态产品可以进行交易?        目前,主要包括物质供给类(林、水、农、草产品等)、调节服务类(水质净化、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文化服务类(旅游康养、休闲游憩、景观增值等)以及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及生态修复等产品。        发布会当天,十堰市的优质水资源、荆州市的洪湖流域碳汇等项目作为首批生态产品亮相。        更为便捷的是,该平台采用“淘宝+广交会”模式,打造要素交易新体验。        线上,卖方可以“上架”自己的生态产品,像“淘宝”一样参与线上交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目前在绿色交易板块,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老母荒茶场、英山县石斛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等已经上架。        线下,平台主打“广交会式”深度撮合,定期举办供需洽谈会,实现买卖双方的精准匹配与深度对接,有效解决传统采购商盲目寻找和供应商被动等待的难题。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态系统,打造“多方参与、多边撮合、实时成交”的开放式要素交易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首创多功能整合 破解要素配置碎片化        以往,经营主体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不同环境权益交易,需辗转于不同平台。        现在只需一个账号,即可通过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一站式”完成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固废资源等生态环境要素交易,不再需要交易一个品种就换一个平台,极大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        该平台还搭建了管理、交易、融资、交互四大核心系统: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监管与“一企一人一档”,确保交易全程可追溯;交易系统搭载多模式交易引擎,支持用户全流程自助操作;融资系统无缝对接绿色金融服务;交互系统则保障了信息的畅通与业务的协同。        严天文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平台的先发优势,着力提升省内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探索跨区域交易机制,促进各类生态环境权益的价值发现与高效实现,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激发交易市场活力,努力打造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湖北样板”。 来源:湖北日报 2025-10-20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