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人民日报海外版:湖北去年碳市场成交量同比上升19.1%   近日,记者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悉,2023年,湖北碳市场成交量1118.39万吨,同比上升19.1%;年度成交额4.72亿元,同比上升13.9%。 自2014年开市以来,湖北碳市场共纳入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16个行业的343家企业,全部为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为70%。截至目前,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3.88亿吨、成交额95.75亿元,分别占全国试点碳市场的42.7%、42.2%。其中,年度成交量跃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基于二氧化碳这一标的物,湖北已探索出碳质押贷款、碳基金、碳众筹、碳托管业务、现货远期等多个金融产品。 2024-01-18 详情
湖北上线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 首次深度融合五大资源环境要素,生态产品实现“明码标价”          10月18日,全国首个深度融合五大资源环境要素的省级交易平台——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在湖北省武汉市上线。         据了解,平台打破传统单一品种交易模式,整合了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绿色金融服务五大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绿色转型方案。        平台最大亮点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通过科学核算,给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富的碳汇、优美的景观“明码标价”,让许多生态宝藏转化为可交易的“活资产”。同时,通过“淘宝+广交会”的创新模式,线上便捷交易,线下精准“撮合”。        平台确立了清晰的建设“路线图”:到2027年底,将建成制度完善、产品丰富、市场活跃、平台功能完备的生态权益交易平台;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制度更加健全、市场丰富多元、服务体系完善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旨在打造立足湖北、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全国的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全新的市场化解决方案。这不仅是湖北落实国家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首创之举,更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湖北贡献”。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5-10-21 详情
湖北宏泰集团: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被赋予了实实在在的“身价”。        10月18日,湖北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这一举措,像一把关键的钥匙,开启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通道。        它借助市场化机制,为山林湖草等生态资源贴上“价签”,让更多优质生态资源被人看到,实现它们的价值。        湖北宏泰集团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和推动下,依据《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按照线上“淘宝网”与线下“广交会”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建设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协同高效的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        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        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提出“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为推进生态环境权益交易明确了工作方向。        湖北是守护长江生态的“关键屏障”,承载着“一江碧水东流、一泓清水北上”的重大责任。今年以来,我省正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        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是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关键举措,有利于畅通供需两侧,激发市场活力,加速重构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也是湖北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现实需要。        湖北的生态底子有多厚?        奔涌的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2.45%,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累计创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面对如此丰富的生态资源,如何实现长久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便是破题之举。        通过健全覆盖全成本的价格机制,拓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多元化交易品种,大力培育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形成金融支撑,让生态资源从无形价值向有形效益转化,让“资源环境有价”理念深入人心,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        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推动各类绿色要素上平台交易        目前,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主要具备绿色交易、绿色金融和绿色服务三大板块、15项具体功能,实现要素高效配置、金融支撑强大、服务多元有效。        用户在平台上可以实现“一键在线完成绿色要素交易”“一屏精准匹配绿色金融服务”“一站享受全流程绿色服务”。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多元化交易都能一键完成。总之,只要是与生态环境权益相关的业务需求,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得到相应的“服务窗口”,实现高效办理。        根据湖北制定的《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下一步,湖北宏泰集团旗下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按照“统一设计、分步到位”原则,实现平台功能的“三个拓展”——        交易产品可拓展。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节奏,逐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置等功能纳入平台,切实推动各类绿色要素在平台实现交易。        交易范围可拓展。锚定“立足湖北、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全国”定位,上线排污权跨省交易模块,逐步实现跨省区环境权益数据交互。        交易平台可拓展。为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一码登录、一屏统览、一站办理”,计划于2025年12月底上线手机APP,优化各项功能,实现多领域数据互联互通。        根据《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7年底,湖北将建成制度完善、产品丰富、市场活跃、平台功能完备的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2030年底,全面建成制度更加健全、市场丰富多元、服务体系完善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湖北试点碳市场持续领跑        不断贡献“湖北方案”        回望2011年,湖北获批成为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应时而生。        试点期间,湖北碳市场无论是市场交易规模、引资规模,还是纳入企业参与度等市场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凭借突出优势,湖北争取到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简称“中碳登”)落户湖北武汉。        目前,中碳登建成了全球覆盖碳排放规模最大的注册登记平台,注册登记企业达3500多家,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达 60%以上,支撑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超千日、安全清算超千亿”,有力支撑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顺利落地,碳市场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活力稳步提升,推动全社会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功能逐步显现。        湖北碳市场在全国首批7个试点市场中交易主体最丰富、交易规模最大、碳金融创新最活跃,积累了丰富的交易经验和数据资源。湖北碳市场目前纳入控排企业449家,累计成交量4.18亿吨,占7个试点碳市场总量的42.7%。湖北作为全国排污权交易的首批试点省份,各项规模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绿色金融创新领航,激活发展动能。        湖北创新推出碳质押、碳回购、借碳交易等10余类碳金融产品,落地全国首笔超亿元碳回购业务,累计助力企业以“碳”融资12.91 亿元,占全国碳金融规模50.25%。“鄂绿通” 平台注册企业740家,入库绿色项目833个,累计融资2090亿元。        “双碳”产品多元拓展,赋能绿色转型。        构建了华中首个碳普惠服务体系,覆盖减排场景和参与范围全国最广;启动“湖北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企业碳足迹一站式服务;以碳市场为牵引,串联碳交易、碳金融、碳普惠、碳核查、碳科技、碳资管等“双碳”服务全产业链,带动全省企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碳普惠全民参与,引领绿色风尚。        湖北省碳普惠体系逐步建成,“武碳江湖”用户突破190万,累计记录低碳行为超1700万次,个人减排量近4万吨。推动发布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绿色高效制冷剂、管道直饮水系统3个全国首创方法学,正在征集内河船舶、森林经营、稻田薇藻、居民再生资源回收等方法学意见。        按照《湖北试点碳市场扩容工作方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全面推进湖北试点碳市场扩容发展。同时,创新碳金融产品,发展碳产业和碳普惠,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更多有益经验。        接下来,湖北宏泰集团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高水平、规范化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有效支撑各类生态环境权益省内配置、跨省交易、价值发现与实现,为我省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增长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作出新贡献。 来源:湖北日报 2025-10-21 详情
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湖北武汉上线运行        近日,湖北省举行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上线运行启动仪式。平台锚定“立足湖北、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全国”的战略定位,致力打造新时代生态环境权益交易的“汉交所”。湖北是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机构所在地,该平台的上线,不仅是湖北落实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首创之举,更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湖北贡献”。          与传统单一品种交易平台不同,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首创性地实现了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绿色金融服务五大核心功能的系统整合与协同运作。这一设计彻底改变了以往为办理不同环境权益交易需辗转多个部门的局面,为企业低碳转型和金融机构精准服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一站式”通道,极大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          平台最引人注目的首创性突破在于,它建立了全国首个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模块。通过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为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富的碳汇、优美的景观等“无价”的生态产品贴上“价格标签”,并上线交易。十堰市的优质水资源、荆州市的洪湖流域碳汇等项目作为首批生态产品亮相。        为实现高效、透明、安全的交易,平台构建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核心是构建统一的生态环境权益要素数据库,汇聚用户、碳交易、排污权、生态产品、绿色金融等全要素信息,奠定数据互联互通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平台成功搭建了管理、交易、融资、交互四大核心系统: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监管与“一企一人一档”,确保交易全程可追溯;交易系统搭载多模式交易引擎,支持用户全流程自助操作;融资系统无缝对接绿色金融服务;交互系统则保障了信息的畅通与业务的协同。这“一数据库、四大系统”共同构成了平台智能化、标准化运行的坚实底座。        在应用层面,平台采用线上“淘宝式”便捷体验与线下“广交会式”深度撮合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线上通过四大系统实现“一码登录、一屏统览、一站办理”;线下则提供资质审核、金融支持、需求匹配等全方位服务。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态系统,旨在打造一个“多方参与、多边撮合、实时成交”的开放式要素交易市场,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5-10-20 详情
立足湖北面向全国 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汉上线        “平台将加快碳排放权市场建设,拓展排污权市场范围,首创生态产品价值交易模式,强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绿色金融服务……”10月18日,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湖北省武汉市正式上线运行。湖北省副省长张文彤出席本次活动。        据介绍,平台锚定“立足湖北、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全国”定位,旨在促进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生态承载力、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按照发展计划,湖北预计在2030年全面建成制度更加健全、市场丰富多元、服务体系完善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严天文在解读平台建设方案时介绍,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能够更好发挥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效能,为企业低碳转型和金融机构精准服务提供“一站式”通道,为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澎湃绿色动能。        湖北宏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世敏在解读平台功能时介绍,生态环境权益平台主要提供绿色交易、绿色金融和绿色服务三大板块15项具体功能,可实现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一码登录、一屏统览、一站办理”集成式服务,形成开放式交易场景。        在专家演讲环节,专家围绕中国碳市场国际化、中国绿色金融机遇及挑战和碳市场和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带来专业解读。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和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代表,以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低碳环保改造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十堰市人民政府发布优质水资源、武当文旅项目等生态产品。荆州市人民政府发布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修复工程碳汇价值转化案例。国开行湖北省分行、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工商银行武汉分行等金融机构与出席企业进行绿色信贷授信签约。          当天,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态文明专项基金会、湖北佑宁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订“生态产品价值”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战略合作协议。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的上线,是促进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生态承载力、做大绿色金融的现实需要,也是湖北履行生态大省责任、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面向未来,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将积极发挥要素配置功能,坚定推动环境权益市场统一化进程,有效支撑各类生态环境权益实现省内配置、跨省交易和价值发现。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2025-10-20 详情
湖北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新通道 生态产品交易像网上购物一样方便        你知道吗?大山里的清新好空气也能“打包卖”。        英山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35%。        今年8月,该县第一期林业碳票面世。该碳汇项目计入期年限20年,第一期核算碳汇量9.9万吨,可供零碳会议、零碳旅游、个人认购等多种绿碳消纳场景。        今后在湖北,像这样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故事将越来越多。        10月18日,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武汉正式上线,标志着湖北省在要素交易平台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也为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了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 用市场的手 把生态环境价值挖出来        什么是环境权益交易,就是把环境容量、自然资源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很重要的“东西”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        比如,大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就像一个大净化器,能容纳一定量的污染物排放。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排放污染物,以前可能是政府直接规定排放多少,现在,就可以通过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来获取排放指标。        我国十分重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强调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实现路径。        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湖北优势在哪里?        湖北的实践经验很多。武汉是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的所在地;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交易量和交易额位居全国第一;湖北排污权交易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湖北的生态底本很厚。奔涌的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2.45%,累计创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湖北宏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世敏介绍,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就是通过搭建舞台,推动生态环境交易体制机制建设,用市场的办法,把生态产品的价值找出来,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贴上价格标签 生态产品可在线上交易        大岩洞矿泉水水源地,藏在建始县长梁镇的太平峰。权威检测发现,这里的泉水富含天然硒、锶等多种有益矿物质,水质很独特。        湖北腾胜饮料有限公司通过竞标,拿到了太平峰水源30年的采矿权,他们建设了3条全自动生产线,生产的瓶装水、大桶水等成了区域市场的抢手货。        有了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像这样好山好水变为“活钱”的案例将不断涌现。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严天文介绍,该平台通过科学的价值核算体系为生态产品贴上价格标签,解决了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痛点,为全国范围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样板。        未来,哪些生态产品可以进行交易?        目前,主要包括物质供给类(林、水、农、草产品等)、调节服务类(水质净化、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文化服务类(旅游康养、休闲游憩、景观增值等)以及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及生态修复等产品。        发布会当天,十堰市的优质水资源、荆州市的洪湖流域碳汇等项目作为首批生态产品亮相。        更为便捷的是,该平台采用“淘宝+广交会”模式,打造要素交易新体验。        线上,卖方可以“上架”自己的生态产品,像“淘宝”一样参与线上交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目前在绿色交易板块,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老母荒茶场、英山县石斛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等已经上架。        线下,平台主打“广交会式”深度撮合,定期举办供需洽谈会,实现买卖双方的精准匹配与深度对接,有效解决传统采购商盲目寻找和供应商被动等待的难题。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态系统,打造“多方参与、多边撮合、实时成交”的开放式要素交易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首创多功能整合 破解要素配置碎片化        以往,经营主体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不同环境权益交易,需辗转于不同平台。        现在只需一个账号,即可通过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一站式”完成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固废资源等生态环境要素交易,不再需要交易一个品种就换一个平台,极大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        该平台还搭建了管理、交易、融资、交互四大核心系统: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监管与“一企一人一档”,确保交易全程可追溯;交易系统搭载多模式交易引擎,支持用户全流程自助操作;融资系统无缝对接绿色金融服务;交互系统则保障了信息的畅通与业务的协同。        严天文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平台的先发优势,着力提升省内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探索跨区域交易机制,促进各类生态环境权益的价值发现与高效实现,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激发交易市场活力,努力打造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湖北样板”。 来源:湖北日报 2025-10-20 详情
全国首个!这个交易平台在汉上线        十堰市的优质水资源、保康县的清新空气,这些绿水青山的“身价”如何?如今,在湖北有了明确答案。10月18日,全国首个深度融合五大资源环境要素的省级交易平台——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汉上线。        该平台打破传统单一品种交易模式,整合了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固废资源、绿色金融五大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绿色转型方案。        该平台最大亮点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通过科学核算给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富的碳汇、优美的景观等“明码标价”,让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宝藏,转化为可交易的“活资产”。同时通过“淘宝+广交会”的创新模式,线上便捷交易,线下精准撮合。        平台确立了清晰的建设“路线图”:到2027年底,将建成制度完善、产品丰富、市场活跃、平台功能完备的生态权益交易平台;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制度更加健全、市场丰富多元、服务体系完善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旨在打造立足湖北、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全国的生态环境权益“汉交所”,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全新的市场化解决方案。这不仅是湖北落实国家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首创之举,更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湖北贡献”。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2025-10-20 详情
绿水青山到底值多少钱?湖北这个平台给出答案        大岩洞矿泉水水源地,藏在建始县长梁镇的太平峰。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恩施州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权威检测发现,这里的泉水富含天然硒、锶等元素及锂、锌、钙、镁等多种有益矿物质,水质很独特。        湖北腾胜饮料有限公司通过竞标,拿到了太平峰水源30年的采矿权,他们建设了3条全自动生产线,生产的瓶装水、大桶水等成了区域市场的抢手货。        这,就是好生态资源带来的巨大价值。        10月18日,湖北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这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一招,它通过市场化机制,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统统贴上“价签”,让更多好生态资源被人看到,实现它们的价值。 湖北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界面 用市场的手 把生态产品的价值挖出来        环境权益交易,就是把环境容量、自然资源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很重要的“东西”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        比如,大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就像一个大“净化器”,能容纳一定量的污染物排放。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排放污染物,以前可能是政府直接规定排放多少,现在,就可以通过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来获取排放指标。        环境权益交易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针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排污权交易则是针对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排放;用能权交易是对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进行管控的一种市场手段,比如企业如果能耗高,就需要去买用能权指标。        我国十分重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强调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实现路径。把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环境要素纳入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各种市场交易行为,全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湖北的优势在哪里?        湖北的实践经验很丰富——        武汉是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的所在地;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交易量和交易额位居全国第一;湖北排污权交易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湖北的生态底本很厚——        奔涌的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2.45%,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累计创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湖北宏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世敏介绍,湖北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就是想要搭建“舞台”,推动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体制机制建设,用市场的办法,把生态产品的价值找出来,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一个平台完成所有交易 就像“淘宝”一样方便        进入平台,可以看到绿色交易、绿色金融、绿色服务三个板块,共15项具体功能。企业只要注册一个账户,就能在平台上完成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固体废物等交易。        在生态产品交易方面,一些地方已有线下尝试。保康县以前靠“卖石头”赚钱,现在大力搞生态修复,改成“卖风景”了,从欠着环境的“债”变成了拥有绿色的“资产”,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月山村将核算的水生态资源出让给企业后,村集体按净利润的1%分红……        张世敏介绍,有了这个平台,林产品、水产品、农产品、草产品等生态资源,都能像“淘宝”一样参与线上交易。只要是与生态环境权益相关的业务需求,都能找得到相应的“服务窗口”,实现高效办理。        在平台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已有一些地方“上架”自己的生态产品。比如,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的老母荒茶场、英山县石斛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等。买方看中某项产品后,可借助平台引入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核算,将原本难以估值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可量化的价值。        除了买卖生态产品,还能开展绿色融资。企业发布融资需求后,平台根据评价标准对企业进行打分。银行调取打分结果后,就能发放相应的贷款。        在绿色服务板块,还集聚碳资产管理、产品碳足迹、“双碳”数字化、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等服务,能全面满足地方政府、园区、企业等需求。 生态产品交易模块 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推动各类绿色要素上平台交易        目前,湖北已制定了《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平台主要由一个门户、一个数据库和四个核心系统组成。下一步,湖北将按照“统一设计、分步到位”原则,实现平台功能的“三个拓展”——        交易产品可拓展。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节奏,逐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置等功能纳入平台,切实推动各类绿色要素在平台实现交易。        交易范围可拓展。锚定“立足湖北、依托武汉、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全国”定位,上线排污权跨省交易模块,逐步实现跨省区环境权益数据交互。        交易平台可拓展。为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一码登录、一屏统览、一站办理”,计划于2025年12月底上线手机APP,实现多领域数据互联互通。        《方案》提出,2027年底,湖北将建成制度完善、产品丰富、市场活跃、平台功能完备的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2030年底,全面建成制度更加健全、市场丰富多元、服务体系完善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从长远来看,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是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关键举措,有利于畅通供需两侧,激发市场活力,加速重构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也是湖北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湖北履行生态大省责任、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10-18 详情
全国首个综合类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          今天(10月18日),全国首个综合类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武汉正式上线!将为湖北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探寻新路径。        今天上线的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以门户网站为载体,集聚了绿色交易、绿色金融、绿色服务等功能。用户能在平台上开展多个类型的生态环境要素交易,比如申报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排污权抵质押等金融产品,或购买碳资产管理、产品碳足迹、绿色生活等服务。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选强: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把各种要素资源整合在一起,让企业或者是政府,或者是相关的用户,可以“一站式”提供多种服务,就像一个要素的超市一样。        此前,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的交易渠道,通常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分管,交易过程较为繁琐、复杂。本次上线的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是充当了“桥梁”的作用,打通各个平台的壁垒。而平台的另一大亮点,则是提供了详细的量化指标,将“无形生态容量”转化为“可确权、可定价、可流通”的标准化资产。比如,此前湖北探索的鄂州石桥水库打包作价交易给企业,进行旅游开发的模式,将会向山地、林地、湿地等更多生态领域拓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齐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它的价值实现是不可分割的,在这个平台当中,让更多(市场)主体来参与进去,央国企和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其中,有这种良性的竞争,产生更好的经济收益。        下一步,湖北还将依托该平台建设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机构(武汉碳清算所),构建多样化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推进与湖南省、江西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互通共享,打造服务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副省长张文彤出席平台上线仪式并讲话。 来源:湖北卫视-湖北新闻 2025-10-18 详情
武汉市武昌区举办“我们的节日·中秋”文明实践主题活动        9月27日,武汉市武昌区举办“我们的节日·中秋”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活动以“中秋‘骑’遇 昙华共宴”为主题,以“低碳骑行+圆桌宴”的创新形式,汇聚辖区居民、商户、党员、新就业群体、金婚夫妻等多元力量,共享低碳骑行,共烹美味佳肴,共赏非遗文化、共话邻里温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时代文明新风。 “骑”遇浪漫·低碳绘爱心        14对青春CP身着统一服装,单车骑行打卡粮道街美食街区,传播低碳环保生活理念。5对金婚夫妻乘坐幸福号“喜车”,缓缓穿行古城,在“生死契阔 与子成说”契园户外颁证点,亲手拓印属于自己的婚书,分享相守一生的幸福秘诀。        青春CP和金婚夫妻以低碳出行方式绘制武昌古城爱心地图,最终相汇于昙华林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东广场,与260余名居民、新就业群体、商户代表、党员群干等共赏“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大舞台”,共享欢乐祥和邻里团圆宴。 邻里共宴·家宴暖人心        “上菜咯”吆喝声起,街坊邻里、爱心商户们纷纷端出自家精心准备的“私房佳肴”。红焖羊肉香气扑鼻,清蒸鲈鱼鲜嫩诱人,桂花糯米藕甜润暖心……“我特意起了个大早炖这锅莲藕汤,就盼着和老邻居们一起过节!”家住昙华林老街的冷师傅一边摆盘一边与街坊打招呼。“平时忙着跑单,很少有机会和邻居们聊天,今天感觉真正融入了社区!”外卖员小李感慨道。 文化展演·非遗颂新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大舞台”融合了社区群众文艺团队和专业表演嘉宾的精彩节目,二胡串烧悠扬动人,舞蹈《只此青绿》婉约如画,楚剧选段韵味十足。情景剧《家门口的健身房》更是将文明实践融入社区治理的生动案例搬上了舞台,居民们自导自演生活变化的故事,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非遗集市同样人气高涨,传统手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驻足体验;市民亲手在中秋主题明信片上盖上纪念章,送给亲朋好友特别有意义。“能和老街坊一起提前过中秋,心里特别暖。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家宴,开开心心看节目,还能逛传统非遗市集,别提多开心了。”社区居民王爷爷动情地说。“第一次听说‘武碳江湖’小程序,原来环保事业可以从身边的每一次低碳行为开始。”游客小曹当时就表示以后会多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为碳中和、碳达峰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由武昌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民政局、区文旅局、粮道街道主办,昙华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承办,团区委、古城文旅集团、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协办。        武昌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文明实践阵地资源,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彰显文明实践特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央广网 2025-09-30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