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做强做优做大省属国企|湖北宏泰集团:聚焦新蓝海 集齐全牌照 提供硬支撑     去年12月以来,湖北大力度启动新一轮省属国企改革,半年间,以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成效初显,上半年,湖北省属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69%,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今起,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做强做优做大省属国企》系列报道,讲述省属国企的改革故事。第一集来看新成立的湖北宏泰集团,如何整合金融服务功能,打造省级金融控股集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硬支撑。   今年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企业申请进入“鄂绿通”金融服务平台的项目库。入库后,通过审核,企业就可以凭借节能降碳情况,申请“绿色贷款”。   武汉搜碳碳资产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覃淼淼:“引入了一些金融机构跟我们进行了一些对接,比传统的这种信贷的利率还是要更低。”   这一平台的运营主体,不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而是宏泰集团旗下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平台上线一年来,已有392个项目获得融资1129.08亿元。有了金融服务功能的碳交易市场,也更受青睐。上半年,湖北碳市场的开户数和交易量同比提升50%以上,交易规模居全国首位。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绿色金融事业部经理李翬:“从传统的碳交易开始,逐步扩展到了覆盖绿色产业和绿色企业这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来更好地、精细化地管理和支持绿色企业及产业的发展。”   今年1月,湖北宏泰集团挂牌成立,整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等碳交易平台,推动湖北银行尽快上市、省农信联社改革、长江财险增资,收购天风证券部分股权。重组后,宏泰集团新设中碳资管公司,专门围绕碳交易,拓展碳投资、碳服务等衍生业务。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何昌福:“把交易平台和宏泰集团的金融资源整合到了一起,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我们整个的金融投资资源,对于我们的碳金融的(业务)、碳排放权的抵押贷款,还有碳投资方面,可以提供更多政策的协调。”   现在,宏泰集团正加快组建全国碳市场登记确权平台和武汉碳清算所。一个围绕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金融产业链,将在宏泰中碳登大厦形成。   中碳登公司业务总监张杲:“一系列的绿色低碳的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在陆陆续续向中碳登和湖北省聚集,会为湖北省的绿色低碳产业、绿色金融业、绿色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丰富金融业态,既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今年5月,并入宏泰集团期下的湖北省再担保集团,牵头组建湖北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联动集团创业投资机构、银行、资产管理、商业保理等资源,为全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资、担保、贷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湖北省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龙:“克服(原来)担保业态相对单一的短板,有效提升再担保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水平。”   今年上半年,省再担保集团新增再担保项目近10万笔,金额近270亿,分别同比增长219%、126%。作为省属唯一金融服务类企业,还处于改革整合破冰期的宏泰集团,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2.25亿元。   湖北宏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曾庆祝:“通过有效聚合聚集全省金融资源,特别是推进稀缺金融牌照的精准并购,同时也对宏泰集团现有的十余块金融和类金融牌照转型提质,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http://m.hbtv.com.cn/p/2263043.html 2022-08-31 详情
湖北首次集中登记排污权抵质押 5家企业获得2800万元贷款授信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阳春、实习生陈凯西)8月10日,湖北杭瑞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来自咸宁的企业,在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现场办理排污权抵质押集中登记和交易冻结。这是我省首次集中办理排污权抵质押登记和交易冻结,5家企业共获得湖北银行、武汉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授信2800万元。        排污权抵质押登记,是把排污权从“沉睡资产”变成“流动资金”的重要一环。根据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银保监局近日联合印发的《湖北省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暂行)》,企业可将有偿取得的排污权作为抵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进行贷前调查和审批,组织对排污权价值评估,与企业签订抵质押合同,并在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办理排污权抵质押登记和交易冻结手续,即可发放贷款。        排污权抵质押贷款,可实现环境资源资产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企业获得的排污权抵质押贷款主要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改造、日常生产及经营,或专项用于购买排污权。        良好的环境资源市场基础,为我省拓展新融资模式提供了支撑。据介绍,湖北省2010年6月获批国家级排污权交易试点,已配套建立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累计超过5000家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市场,交易金额在全国28个开展排污权交易的省份中排名第三、中部省份第一。        开展排污权抵质押贷款创新,是全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盘活生态资源权益资产迈出的重要一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各金融机构积极挖掘企业融资需求和持有的排污权价值,做大排污权抵质押贷款规模。         http://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index_share?contentType=5&contentId=214164&fromFlag=1&cId=1098503 2022-08-12 详情
与梦想同行-走近湖北省碳权交易“梦之队”     http://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video_detail?contentType=9&contentId=980800&cId=0 2022-06-16 详情
累计成交量3.6亿吨,成交额87亿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交”出“双碳”新答卷   这是一支高学历的团队,近2/3的成员是博士或硕士;这又是一支如此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他们就是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碳交中心)的年轻人们,伴随着湖北试点碳市场从萌芽走向全国领先。 我们的团队成员以80后、90后居多,非常年轻。”6月15日,碳交中心总经理何昌福介绍,碳交中心共有41名成员,其中,硕士研究生22人,博士生研究生4人,海归 11人。   试点之初,不被看好 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 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在这一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企业转型的一项制度。”何昌福介绍,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排放企业通过交易平台,完成碳排放权的买卖活动,帮助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多减排,将富余的碳排量配额出售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降低整个社会的碳排放的成本。 作为碳交中心最早的成员之一,“80后”的碳交中心副总经理杨光星深度参与了湖北省碳交易制度体系设计、碳金融产品创新及国家碳交易支撑平台建设。 “2011年10月底,湖北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作为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我在12年就进入了碳交中心工作,是湖北试点碳市场的经历者、也是见证者。”杨光星回忆,与上海、深圳等其余6个试点相比,湖北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还是金融资源,相对来说都不占优势。试点之初,很多人并不看好。   创业维艰,“卖碳”海归饱受挫折 30岁的刘树是碳交中心碳交易部负责人,曾就读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学习环境学专业。 “那时最热门的是经济学或市场学专业,学习环境学的人很少,在我所在的学校,整个专业只有我一个中国留学生。”刘树说,大学期间,他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碳交易的知识,2013年毕业回国后就加入了碳交中心。 刘树主要负责湖北碳市场制度设计和交易规则制定,以及碳普惠相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知道碳交易是什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客户的冷脸,让初出校园的他倍感挫败。 “我们都挺有挫败感的,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不理解,经常把我们当成骗子。”31岁的碳交中心碳金融部负责人李翬,曾在澳大利亚留学多年。最初他在推广碳金融产品时,他常吃闭门羹。 尽管屡屡受挫,刘树和李翬却从没打过退堂鼓。他们坚信,未来之中国,必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必将蓬勃发展。   聚焦“双碳”,湖北碳市场迎来交易热潮 转机很快出现。 随着中国率先签署《巴黎协定》,科学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公众对于碳市场了解和学习的热情逐步提升,社会资本也将其作为新的投资热点,前往碳交中心洽谈项目、开发金融产品的人络绎不绝。 “企业、金融机构,包括一些之前对碳交易不太敏感的行业,比如建筑业等,都陆续重视起了节能降碳。”李翬说,随着“双碳”目标广受关注,加之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市场运作体系,湖北碳市场迎来交易热潮,为减碳控排行为提供融资和支持服务的金融产品持续增多。2021年6月21日,湖北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鄂绿通”正式启动,绿色项目主体通过该平台,可获得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多种形态的金融支持。截至目前,“鄂绿通”已为69个项目实现融资,融资总额823亿元。 “目前,纳入湖北碳市场的控排企业有共332家,主要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等15个行业,占第二产业的总值的70%以上。”何昌福介绍,湖北碳市场碳排放配额(HBEA)累计成交量已达到3.6亿吨,累计成交额87亿元。从交易规模、引进社会资金量、企业参与度等指标来看,湖北碳市场均为全国领先。据测算,参与碳交易后,70%的企业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实现了下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双碳”答卷。 http://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981098&cId=0 2022-06-16 详情
湖北碳市场迎来交易热潮:开户数增加50%,碳价创历史新高   湖北日报讯(记者胡弦、实习生周欣)3月2日下午3点,湖北碳市场收盘,当天配额成交量11256吨,收盘价为每吨50.54元,涨幅0.08%。据悉,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广受关注,湖北碳市场迎来交易热潮。自去年全国碳市场启动至今,开户数激增约50%,碳价一度高涨至每吨63.48元,多个交易日出现涨停。   2011年,湖北和北京、上海等七地,获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湖北碳市场交易启动。至今,湖北碳市场纳入332家控排企业,全部为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6个行业,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70%。从交易规模、引进社会资金量、企业参与度等指标来看,湖北碳市场均为全国领先。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交易事业部王月介绍,去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双碳”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对湖北碳市场的关注度也持续升高。7月16日至今,湖北碳市场新增个人开户5800余人,新增投资机构约220余家,增幅均超50%。 随着碳市场开户数量激增,交易迎来热潮,碳价也一路走高。去年12月17日,湖北碳市场组织配额拍卖,申报总量达382.12万吨,远超最终的成交总量138.44万吨。当日最高成交价为每吨32.51元,高于当天湖北碳市场收盘价每吨32.44元。 王月介绍,交易热度还持续至拍卖结束后的两个交易日——2021年12月20日、21日,碳价涨幅分别达9.99%、9.02%。虎年伊始,湖北碳市场便经历两个涨停板,2月10日最高成交价为63.48元/吨,为湖北碳市场开市8年来的最高价格。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杨光星分析,一般年底为控排企业履约高峰期,交易量较高,而年初的火热交易,足以证明湖北碳市场的活跃度稳步提升。 关注碳市场的人仍在持续增多。湖北碳市场客服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每天打进约40个电话,咨询最多的问题便是如何开户。杨光星介绍,“双碳”目标下,大众对于碳市场了解和学习的热情非常高,社会资本也将其作为新的投资热点,来洽谈项目、开发金融产品的人络绎不绝。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认为,个人和投资机构的快速增加,表明湖北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发挥较好,而碳市场的流动性越高,碳定价的权威性才会越高,进而更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也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2-03-03 详情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美丽中国铺展新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 这是春天的中国,从南到北一派春意盎然,充满生机活力。 今天的中国,蓝天更多。2021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上升6.3个百分点。 今天的中国,水环境质量更好。2021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为84.9%,较2011年提高了23.2个百分点。我国水环境各项指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今天的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修复更加扎实,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1.18万个自然保护地成为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局,擘画长远。无论是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大江南北、国内国外,习近平总书记不论走到哪里都必谈生态文明。他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入宪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宪法保障,美丽中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6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展开。设立国家公园,退耕还林还草、退湖还湿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一把“利剑”,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民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关灯一小时、少开一天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大批高污染企业有序退出,能源消费结构日趋低碳化,我国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2021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首次超过煤电。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我国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脚步坚定不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沿黄九省区深入推进。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14亿多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阔步前行。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 https://mp.weixin.qq.com/s/kuXIdE8a8jIS8odqdakcSg 2022-02-25 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已提前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圆满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庄国泰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        庄国泰指出,总的来看,我国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保任重道远。        庄国泰表示,下一步,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等远景目标,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方向,坚持以降碳为总抓手,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并实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同增效。        庄国泰强调,大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周程程 2020-12-24 详情
中国环境报报道:建立全国碳市场,加快推进碳减排         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致辞,强调中国对气候承诺言出必行,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这是继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就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之后,两个月内中国的第五次相关表态,显示出中国政府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在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主动开展适应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9年底,我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经测算,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2亿吨,减少二氧化硫约1192万吨、氮氧化物约11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扭转,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的协同作用初步显现。        在各项政策措施中,我国高度重视利用市场手段来推进碳减排,不断探索建立减碳长效机制。2013年,我国就在7个省市启动了碳市场交易地方试点,目前试点碳市场已成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截至今年10月31日,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4.22亿吨,累计成交额96.80亿元,在推进试点地区碳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二氧化碳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在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宣布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之后,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把中央提出的目标任务转化成具体的落实行动,陆续制定出台政策措施。10月20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正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对未来5年内中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做出战略部署,提出要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管控机制,逐步扩大交易主体范围。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加快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11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又公布了《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向社会征求意见。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文件对碳市场健康运行发展做了细致的谋划和周密的制度设计,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线图、施工图进一步明确。这充分表明我国的碳减排工作步伐进一步加快,充分表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是“言必行、行必果”的。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欠缺和短板,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要将这一重大目标和愿景,转化为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机遇,开拓创新,主动作为;要进一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融合、协同增效,在减排目标、任务举措、管理制度、监测评价与执法监管等领域,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要创新政策工具、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激发减排动力和市场活力,实现碳总量和碳强度“双控”目标,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2020-11-23 详情
光明日报报道:碳经济里有大学问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碳市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作为中部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湖北已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碳市场,正全力推进“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建设。 在碳市场的建设过程中,设立在湖北经济学院的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对碳市场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智力支撑,体现了一所大学碳经济研究的领先水平。 打造全国碳市场的“湖北样板” 2011年,湖北省成为国家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目前,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连续性、引进社会资金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在打造全国碳市场的湖北样板上展开了积极探索。 碳市场交易主体为政府强制管控进入的控牌企业、投资机构和个人。湖北省将年综合能耗一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纳入,共有400余家大型企业。目前,湖北碳市场有效交易日占比100%,企业交易率100%,企业履约率100%,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在每吨15元至35元间运行。纳入企业通过碳市场实现减排收益3.5亿元。 对于企业而言,碳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减排工具,更是一个转型发展工具。华新水泥是湖北省首批纳入碳排放管理的企业,当年获得2000余万吨的碳排放配额,在年底实际结算时超出100余万吨,只能花费3000余万元到市场上购买相应额度以完成履约。第二年,企业就在节能上下功夫,从最大的消耗燃料上做文章。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把生活垃圾等加工成绿色环保的垃圾衍生燃料以替代煤炭,加之利用余热,碳排放总额减少10%。华新水泥不仅实现了水泥生产成本的下降,还实现了碳排放额度盈余。当年通过出售盈余的碳排放额度40余万吨,净收益900余万元。 湖北碳市场始终坚持排放总量适度从紧控制原则,2014至2019年,企业免费排放配额逐年递减,有效倒逼了企业减排。2014至2019年,湖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节能降碳的同时,呈现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同时,湖北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全省农村户用沼气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达128个,预计年均减排量214万吨。目前已有217万吨省内贫困地区产生的碳减排量进入市场交易,为贫困地区带来收益超过5000万元。 湖北还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和6家银行签署1200亿元碳金融授信,用于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开发和技术应用;在全国首创了碳基金5支、碳托管592.28万吨、碳保险等碳金融产品,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建立湖北碳市场高校智库 打造全国碳市场的湖北样板,离不开高校智库的理论研究。 获评“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的湖北经济学院,开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目前是全国唯一在本科阶段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的学校。学校申报成立的“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湖北省内唯一专门从事碳排放权交易的省级研究机构。 完善碳排放体系,引导低碳生活,关键靠人才,能力建设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构建了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体系及报表制度,合作开发了“湖北省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在线填报系统”,并针对政府和企业基层工作人员开展了29场能力培训,培训3681人次。对湖北省县级以上能源气候等相关人员的全覆盖培训,有力支撑了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 立足湖北,放眼全国,创新中心进一步参与到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永平说:“全国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是碳交易市场管理的枢纽。这个系统实现碳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最终将湖北建成全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绿色资本市场。”湖北经济学院通过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中创碳投等协同单位合作,形成全国两会提案1项,湖北省两会提案2项,武汉市两会提案2项,决策咨询报告6项,技术采用23项。 提供中国碳市场学术理论支撑 经过多年运行,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积累了成熟的经验,但是在制度设计上也显现出不足和缺陷。碳市场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创新中心在重大项目申报和理论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助力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和建设。其研究项目《我国重点行业与地区碳配额分配方法与能力建设》获2018年度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气候变化风险的全球治理与国内应对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的课题研究,完善和弥补我国乃至全球在碳市场建设研究领域的空白点。 与此同时,创新中心承担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评估与完善研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法评价与完善》,直接服务于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决策咨询意义。创新中心申请的《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制度研究及能力建设》被列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该项目对构建湖北省地方和企业层级的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加快湖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中心依托湖北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优势学科,推动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助推中国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建设研究。在国际国内高质量期刊发表《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能否诱发绿色创新——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的证据》等学术论文,出版了专业著作《全球主要碳市场制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创新中心创办了我国第一本环境经济学学术期刊《环境经济研究》,出版蓝皮书系列,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通讯员 陶慧) 2020-10-27 详情
湖北卫视报道:《湖北新闻》【长江解读】节能减排,湖北如何用好市场的“手” 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系列解读,今天,我们来看湖北如何支持绿色交易平台发展。     视频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AyOTA4Ng==&mid=2650019800&idx=2&sn=f782a301bfe6a3f6e86d67ab84e6a102&chksm=f1f984e9c68e0dff0613697ffb4f731e07e922dbec214d07de51773026a8572e72dd1fc9953d&mpshare=1&scene=23&srcid=0816h9z5q1K90Fb9TTGmx2Om#rd&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2018-08-17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