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排污权能“变现”黄石发放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柯文骐 袁瑾)近日,兴业银行黄石分行向鲁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500万元,这是《湖北省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暂行)》实施后黄石地区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 为盘活企业生态资源权益资产,缓解企业正在融资过程中“抵押难”困境,人行武汉分行、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和湖北银保监局出台了《湖北省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暂行)》。人行黄石市中支第一时间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政策学习,领会政策精神,明确办理条件;会同市生态环境局邀请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组织全市21家金融机构业务员开展培训,对办理流程、操作难点逐一培训解答,确保每家机构“会操作、能办理”;采集全市208家拥有可交易排污权的企业信息,建立全市排污权质押企业库,引导金融机构“一企一策”对接库内企业融资需求;制定排污权抵质押贷款考核办法,按月对辖内金融机构进行考核督办,将完成情况纳入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和年度综合评价等考核内容。 3月份,库内企业鲁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急需资金扩大生产,但苦于缺少足值抵押物,贷款迟迟无法获批。兴业银行黄石分行了解到企业困难后,为其量身定制排污权质押绿色融资方案,通过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办理排污权抵押,成功发放贷款500万元,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https://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377651&cId=0&tencentShare=1 2023-03-31 详情
沉湖湿地碳汇获广泛关注——挖潜“千湖之省”绿色价值 组建湿地碳汇普惠平台        湿地碳汇,价值巨大!11月3日,本报报道了《我省首个湿地碳汇调查结果出炉》,引起了人民网、中新网、网易等多家媒体、网站转载报道和各方广泛关注。        “省地质调查院选择沉湖湿地为样本开展湿地碳汇调查,示范意义重大,对我省甚至我国湖泊湿地的碳汇估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祁士华介绍,省地调院通过一年水、土、气、生等要素多参数监测和采样,获得沉湖碳汇价值,调查研究的生态类型全面,方法严谨、科学,值得推广。湖北是“千湖之省”,江河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多样,建议加强各生态系统的碳汇调查研究,发挥我省生态优势,助力湖北绿色发展和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储碳量巨大的湿地,通过碳汇,可变为“金山银山”。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碳中和部经理刘树介绍,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其储碳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的35%。而我省湿地碳汇供给丰富,以国际湿地城市武汉为例,湿地面积16.25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3.19%,湿地碳汇市场潜力巨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我国的双碳目标,表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且从碳排放双控、能源革命、健全碳市场、提升碳汇能力等方面做了具体部署。而湿地碳汇,就是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抓手。        “在当前‘双碳’背景下,湿地碳汇的需求较大。”刘树建议,搭建普惠平台,提升湿地碳汇市场交易活力。探索组建由“政府+碳普惠平台+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湿地碳汇普惠平台。完善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碳汇核算方法学等制度建设,逐步扩大湿地碳汇普惠平台覆盖区域和项目类型,形成规范、有序的湿地碳普惠运行体系。探索更多碳汇消纳模式,通过商业激励机制,激活市场流动性,逐步形成规则明确、场景丰富、发展可持续的湿地碳汇普惠生态圈。“通过深入挖掘湿地碳汇价值,提升湿地碳汇交易市场活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撬动更多投资进入生态修复领域,增加湿地碳汇资本累积形成资源保护修复的良性循环,释放更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近日,刚出台的《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增强森林、湿地、农田等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湖北是湿地大省,以沉湖湿地碳汇调查结果出炉为依托,鼓励全省各湿地系统积极开发碳汇交易项目,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以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湖北将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参照湿地碳汇计量技术规范、湿地碳库建模调查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增加湿地碳汇。        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戴光忠介绍,省地调院将继续完善沉湖湿地监测工作,在当前工作基础上,加大对甲烷等温室气体的监测,建立完善的、贯穿整个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价体系;推进长江中游洪泛湿地在碳循环中的净贡献量,探讨水位变化、水环境改善等对洪泛平原湿地碳汇功能的影响;推进全省生态地质本底调查工作,开展不同湿地类型的碳汇监测试点,逐步构建综合监测网络,科学评价湖北复杂河湖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核算生态价值,推进系统保护和科学利用,支撑构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坚守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http://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139985&cId=0&tencentShare=1 2022-11-04 详情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联合多部门开展湖北省绿色项目贷款提升行动        近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与湖北省发改委、科技厅、经信厅、财政厅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湖北省绿色项目贷款提升行动方案》,部署在湖北全省开展绿色项目贷款提升行动,依托湖北省绿色产业项目库和服务平台(“鄂绿通”),推动全省绿色项目以自主申报、部门推荐等途径归集,评估入库后享受金融机构融资对接服务和绿色领域专项支持政策。该行动将有利于撬动绿色信贷投放,支持湖北省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助力经济稳定增长。        《行动方案》提出了行动目标。力争通过“鄂绿通”申报入库的绿色项目数量显著增加,推动金融机构实现“三个百分之百”,即对入库项目实现100%对接服务、100%反馈进展和100%动态更新,带动全省绿色贷款增量、增速“双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行动方案》明晰了入库路径。对于项目注册地在湖北省辖内,主营业务属于《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所列范围,且信用记录良好、无违法违规行为的项目主体,可通过项目主体自荐,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推荐等渠道向“鄂绿通”申报归集。“鄂绿通”按照合规程序开展入库初审,符合入库标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在“鄂绿通”平台公示,后由人民银行系统平台推送至金融机构开展后续融资服务。        《行动方案》强调了工作要求。金融机构应为每个推送项目确定“四个一”的对接服务配置,即“1个主办营业网点、1名分管行长牵头、1个工作团队负责、1名服务专员对口”,调动信贷资源,提供审批简化、优惠定价等专属服务;重点围绕企业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资源权益发放抵质押融资,并推广捕捞权、养殖权、用水权等基于用益物权的贷款产品,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提供绿色票据和绿色债券等融资方案。        《行动方案》细化了配套措施。人民银行湖北辖内各分支机构统筹入库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鄂绿融”专项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对绿色项目的信贷支持。同时,协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入库项目提供融资增信服务,推动由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的相关贷款享受财政贴息奖补。建立绿色项目对接监测台账,督促金融机构提升对接服务质量和贷款满足率。强化部门合力,形成省市县部门联动机制,协调解决项目主体反映的问题,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延伸阅读: 绿色项目如何申报入库“鄂绿通”平台       项目主体登录“鄂绿通”平台(网址:http://hbelt.hbets.cn/)注册账号。根据平台提示提交申报入库所需资料(邮箱:service@hbets.cn)。        “鄂绿通”咨询电话:027-86657657(工作日9:00-17:00)。 http://jms.ctdsb.net/jmythshare/#/index_share? contentType=5&contentId=1555430&cId=0&tencentShare=1 2022-11-03 详情
“荆”彩十年 活力指数 | 湖北“碳指数”:向下的碳排量 向上的绿色发展        今天(10月23日)的《荆彩十年 活力指数》,我们走进碳交易市场,来看看湖北的“碳指数”。        说起“碳交易”,湖北算是在中国“吃螃蟹”的了。2011年10月,湖北成为全国首批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2014年4月,湖北碳交易市场正式开市;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登记结算系统设在武汉。        碳交易市场,交易啥呢?二氧化碳的排放权是卖得最火的商品。一年能排多少二氧化碳,每家企业都有一个固定额度,没用完,就能在这个市场上把多余的额度卖出去,要是额度不够用,也可以花钱买。十年来,湖北碳市场上碳排放权交易总量已经超37000万吨,交易总额超86亿元,这两个数字在全国的占比都位居首位。        看似是“生意”,其实是一种“市场倒逼”。碳排放额度和真金白银划上等号,既控制了碳排放总量,又能鼓励企业加快转型,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湖北碳市场十年来累计纳入332家控排企业,超6成企业实现碳排放总量或强度下降,排放同比下降6.07%;钢铁、水泥、煤炭等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应退尽退,全省所有单机装机容量20万千瓦及以上的火电燃煤机组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00余个工业炉窑得到整治,4500多台低效燃煤小锅炉被淘汰。        面对已经产生的碳排放,湖北则是通过“林业碳汇”等方式,来“中和”。去年,武汉蔡甸区嵩阳山及新洲区将军山被列入首批碳中和林基地,这两片总面积为1112亩的复垦林地,通过植树造林,每年可吸收1000吨以上的碳排放量。十年来,湖北人工造林累计完成近2000万亩,实施退耕还湿和湿地修复62.4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9.6%提高到42%,湖北的碳汇“仓库”日益扩大。        减碳、扩绿,湖北碳排放强度5年下降24.47%。绿色低碳发展的路上,湖北继续探索前进,努力争取2030年前梯次有序实现碳达峰。        http://m.hbtv.com.cn/p/2298516.html 2022-10-24 详情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照片里的湖北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举行的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湖北展厅用五组图片和实物讲述了十年来的发展巨变。        在湖北展厅,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独树一帜”的湖北光电子产业,展出了激光打标机、光纤等一批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记者赵忠楠:“在这张图片上,工作人员拿着的是华工科技研发的光通信模块。这个类似U盘一样的产品,就像一个中转站,在光电信号转换中起桥梁作用。现在,在光谷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全新的800GB硅光模块。”        眼下,在华工科技下属的正源公司,400GB的硅光模块已经实现量产,800GB的硅光模块也开始试生产,三年连跨三个台阶。十年间,越来越多的湖北企业在光模块这条赛道上发展壮大,锻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华工正源数据中心产品线总经理许其建:“国家提出了东数西算(工程),我们也在做产品准备和开发。让我们产品在每GBT上面能耗更低,让数据中心变得绿色环保。”        视频里展示着空中造楼机在数百米高空实现“移动建造”。在现实运用中,第四代造楼机正在武汉长江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大显身手,它能缩短20%的工期,抵抗14级飓风,还能有效减少建材浪费和碳排放。        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武汉长江中心项目副经理包泽顶:“目前我们第四代,全都是用的标准化贝雷片,贝雷片受力更好、重量更轻。”        高质量发展,必须是绿色的发展。这张照片里展示的是湖北71家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电力用户获颁的“绿色电力交易凭证”。        记者赵忠楠:“通过购买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企业优化了用能结构,减少了碳排放量,促进了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过去十年,从开展碳交易试点,到中碳登落户武汉,湖北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在大冶陈贵镇一处厂房的屋顶上,工作人员正在安装光伏板,这是湖北分布式光伏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武汉,市民可以参与碳普惠平台开启绿色生活,这是湖北全方位建设低碳城市的起点。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碳金融部副经理李翬:“从碳市场作为一个基础,逐步拓展到其他各个方面,带动大家主动开展节能减排的工作。”        http://m.hbtv.com.cn/p/2297071.html 2022-10-21 详情
【我们这十年·身边的幸福】“碳”路十年看变化        早在2011年,湖北在内的7个省市,就已经开始了碳交易的试点工作。那么,在这十年间,湖北的碳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http://m.hbtv.com.cn/p/2288589.html 2022-10-09 详情
“绿色”武昌:发力碳金融 打造“碳”未来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启动了全国碳市场交易。当前,武昌正依托碳市场先发优势,积极打造碳金融集聚区。“绿色”武昌生机勃发。        在中碳登公司的所在地,这幢大厦刚刚投入使用,同时它也是武昌区重点打造的碳金融聚集楼宇。        中碳登工作人员 易欣飞:这里是中碳登的登记结算大厅。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上海是交易中心,武汉是注册登记结算中心,也就是中碳登。我们承担着全国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职能,是全国碳资产的数据中枢。同时,我们也是碳市场的“银行”和“仓库”。        现在,全国已有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控排企业通过中碳登开立账户。在首个履约周期里,中碳登协助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放碳排放配额超过了90亿吨,登记资产总额超过了5000亿元。        就在同一条中北路上,相隔不到2公里的位置,是已经运行了8年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它也是全国首批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其中的一个。在这里,湖北碳市场的参与主体有将近1万6千户,累计成交额达到87亿元,这个数字超过全国的一半多。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金融部副经理  李翬: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在这八年以来,在整个碳金融市场不断地开拓创新,拓展融资的创新融资工具,其中包括碳基金,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托管业务、碳普惠、碳众筹、碳保险等创新融资工具,实现了融资总达20亿元。同时为了推进湖北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我们承建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来实现项目主体与多家融资机构进行线上对接,打通融资通道,有效提升融资效率。截止到目前,平台总入库的申报项目392个,有融资需求的项目175个,融资总额达到1129亿元,实现77个项目的770亿元融资。        两个重点涉碳机构落户武昌,看中的就是武昌雄厚的“金融实力”。目前,武昌共有区域总部型及法人金融机构360多家,去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36亿元,占到了武汉市的四分之一,这也为碳金融产业聚集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8月,武昌区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        武昌区金融局副局长 陈婧媛:推动绿色“新引擎”,激活经济新动能。武昌将依托中碳登、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先发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碳金融企业,形成碳金融集聚区,因地制宜探索气候投融资制度,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http://www.appwuhan.com/folder262/folder263/2022-10-05/470208.html?_hgOutLink=vod/VideoDetail&id=470208 2022-10-09 详情
逐绿前行,湖北“碳”索: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累计清算总额171.19亿元 除了股票、基金、债券等证券交易外,近年来,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诞生了一种新的交易机制——“碳交易”。 碳交易,也叫“碳排放权交易”,即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的市场机制。 那么二氧化碳排放权到底是怎样交易的?在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之际,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的中碳登大厦一探究竟。 这里是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简称中碳登)所在地,近期即将正式开门迎客。在这个全球最大规模的碳市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一年的清算总额为171.79亿元,年覆盖排放量约45亿吨。 大厅仿佛科技馆 全部业务线上化 “这里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简直像在参观科技馆。”9月23日上午9时,刚一走进三楼服务大厅,麻城大别山电厂环保工程师陈欢就忍不住感叹道。 出了电梯,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展厅。正对大门的一面墙上,采用“皮肤投影技术”的“城市剪影浮雕”变换着四季风景。展厅四周,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尽情展现着。 穿过前厅,来到一个面积更大的展厅,约570平方米。走进其间,仿佛置身于蓝色星空之下。头顶,日月星辰闪耀;眼前,一面近100平方米的滑动LED弧形屏,滚动播放着湖北生态宣传片。 从展示大厅出门左拐,便是300余平方米的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大厅。一块大屏上显示着全国碳市场行情K线图,大厅设置有账户、登记、结算、信息四个柜台。柜台正对面,是供客户休憩的一溜沙发和矮桌。 中碳登服务大厅 陈欢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天,她是顺道来办理账户变更业务。走到账户服务窗口,落座后,陈欢递上事先准备好的纸质材料,不到三分钟,登记申请已成功受理。 “其实,现在所有的流程都可以在网上办理,纸质材料的递交也可以邮寄。”陈欢边说边打开手机上的APP向极目新闻记者演示道,“麻城大别山电厂是全国第一批在中碳登记开户的企业。登录系统后,履约、配额划拨下发、配额向交易系统的转入转出、资金的流动情况一目了然,操作简单便捷。” 麻城大别山电厂环保工程师陈欢正在办理业务 作为全国碳市场的基础设施平台,中碳登承担了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清结算等重要职能,是全国碳市场“碳资产大脑”与“碳交易枢纽”。 中碳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朱国辉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全国碳市场自启动以来,累计成交数量1.95亿吨、成交金额85.59亿元、清算总额171.19亿元。 一吨二氧化碳可卖45至50元 交易机制类似股市 事实上,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的。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七省市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 在武汉市武昌区知音广场17楼,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就坐落于此。待中碳登大厦正式启用后,该中心也将搬至新大楼办公。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整个交易中心大厅内,“湖北碳排放权交易K线图”电子大屏占据了一面墙,显示着自2014年4月开市以来至今的波动情况。9月23日下午2点30分实时数据显示,当天一吨二氧化碳开盘价48.96元,已成交4921吨,成交额23.21万元。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K线图实时显示交易行情 “您可以把这个市场想象成只有一一只股票的股市。”河南省豫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龙说,“碳排放权交易和股市的交易机制类似,账户申请、买进卖出完全不受地域限制,全部线上化。开市收市时间也一样,日涨跌幅限制为10%。” 李晓龙在电脑上操作碳交易 “我们公司作为专业的碳交易投资公司,自2015年在该平台开户以来,每年的投资收益都保持比较可观的增长。”李晓龙透露,“每年的交易金额大约有七八百万元。” 机构和个人增幅超过50% 交易总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户的机构和个人猛增,一年时间增幅超过50%。”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雁说,今年1至8月,仅个人投资者开户数就增加了近1万户。 她介绍道,湖北试点碳市场系统于2014年正式上线,目前已纳入控排企业总数达332家,累计总交易量3.68亿吨,交易额87.68亿元。参与机构有850家、个人投资者2万人,无论从交易规模、引进社会资金量、企业参与度等指标来看,湖北碳市场均为全国领先,交易总量占据全国(试点省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一半以上。 中碳登上线催生投资热,对此,李晓龙也感触颇深。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2020年10月份之前,碳交易的市场活跃度和关注度并不高,他们公司服务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客户仅有两百户左右。2020年10月以后,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近两年机构和个人的开户数增幅达到300%至400%,尤其是中碳登上线后,增幅更大。 在中碳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朱国辉看来,近年来低碳投资热潮的兴起,一方面缘于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及配套措施的相继出台,增强了投资者对碳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双碳知识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个人关注关心碳排放交易并愿意亲身实践。 不过,张雁提醒道,任何一种投资都存在风险,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后期,针对个人投资者,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审核力度。 深化碳市场功能拓展 筹建碳普惠平台 少开一天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少用一次性产品、多循环利用;随手关灯、无纸化办公、夏天空调调高一度……近年来,市民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据了解,早在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办时,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就针对个人开发了一款“低碳军运”的小程序,内涵14个低碳场景。短短3个月时间,武汉市就有约8万市民参与其中。市民将步行、搭乘公交地铁等方式产生的自愿减排量捐赠给军运会执委会,最终收集汇总起来,一共核销了100余吨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军运会期间部分碳中和。 朱国辉表示,一年多来,中碳登不断深化全国碳市场功能拓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自愿碳中和领域。下一步,中碳登将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要求,进一步加大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抓住武汉市绿金改试验区和武昌区作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区机遇,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自愿减排工作和碳普惠工作的深入发展。 “以前,我们是针对一个活动做程序开发。后续,我们计划做综合性的普惠平台,将市民个人的减排行为放进全国碳市场联动,并联合本地一些商家,开展如积分兑换地铁券、外卖券、话费券等便民活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中和部主管杨棋羽称。 http://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523213&cId=0&tencentShare=1 2022-09-30 详情
武汉立起碳金融新地标“双碳”大厦即将开门迎四方“碳客”        9月13日上午,武昌区中北路旁,33层的中碳登大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崭新的大厦即将启用。        这里是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功能平台——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碳登”)的“主场”。        未来,中碳登将入驻该大厦办公,成为湖北首个全国性、具有金融属性的功能平台,将进一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和绿色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聚集。        已初步具备入驻条件        步入中碳登大厦3楼大厅,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圆形区域,上方是一片蓝色的星空背景,正前方有一个巨大的LED显示屏,滚动播放着湖北生态宣传片。        中碳登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名为“碳寻之门”,显示屏由6块纵向排列的LED组合屏,长18米、高5.4米,按32:9的长宽比来设计,视角冲击力很强。上方通过顶部装设的特殊小机关,通过吊轨“悬挂”起来,每片都能够自由开合,组成不同的画面构图。        穿过展厅走廊,便来到了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大厅。一块大屏上显示着全国碳市场行情的K线图,大厅一侧摆放着一溜的沙发和矮桌,可供前来办事人员休憩;另一侧的4个工位,分别负责账户、登记、结算、信息等碳业务。        这栋大厦装设了庞大的数据库,可以与上海、北京等地的相关碳数据进行交互,实地传输、计算、存储相应的碳资产大数据,共同组成全国碳市场的“最强大脑”,以及全国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        截至9月9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累计成交1.95亿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达85.59亿元;累计清算共计5.67万笔业务,清算金额达171.19亿元。        放眼中北路沿线,商务楼宇鳞次栉比,300多家金融机构落户其间,如同一条金融“袖带”,中碳登大厦投用就好比“袖带”再添“珠玉”。        “作为中碳登的基础设施载体,中碳登大厦相应楼层的装修工作已接近尾声,已初步具备入驻条件,正朝着打造我省碳金融集聚区和绿色转型发展新地标目标迈进。”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志祥表示,中碳登正与武昌区政府深入加强合作,拟以组建联合工作专班的形式,于近期正式启动大厦剩余1.9万方招商工作,将大厦打造成“双碳”产业链聚集楼宇。        吸纳更多力量形成“活水”        作为全国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自去年以来,中碳登全力保障全国最大碳市场稳定运行。        在注册登记方面,共完成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控排企业的账户开立,开户率达100%;在首个履约周期内,协助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放碳排放配额逾90亿吨,登记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元,履约率高达99.5%。        在交易结算方面,创新引入多银行结算渠道,建立多方对账机制,自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以来,无一日发生交易清结算异常情况。        依托健康平稳运行的市场,中碳登不断深化市场服务、积极拓展市场功能,有序开展创新探索——        在碳金融制度规范上,编制上报了《碳排放权质押业务实施细则》和《碳排放权托管业务实施细则》,积极参与最高法关于碳排放权交易有关案件研究工作。        在碳定价机制探索上,联合中债登、上清所、农业银行编制发布了“中债中国碳排放配额现货综合价格指数”“上海清算所中国碳排放权配额现货挂牌协议价格指数”“农银全国碳排放权质押价格指数”3个权威价格指数。        在自愿减排上,中碳登出台了《全国碳市场配额自愿注销申请流程》,在其协助下,今年6月5日,全国碳市场首个自愿注销碳配额以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的案例诞生。        碳市场的“朋友圈”也越做越大。今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一周年系列活动在汉举办,湖北宏泰集团与8个碳市场联建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推进以中碳登为大脑中枢的碳市场生态建设。此外,中碳登还与兴业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9家银行签署结算银行资金结算业务合作协议。中碳登还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签署行业协会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把更多类型的市场主体都纳入到‘双碳’机制中来,把全国碳市场打造成一个更加良性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陈志祥表示,吸纳更多金融力量、产业力量参与碳市场,使得碳市场形成一股“活水”,更好地培育“双碳”产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立足“四大平台”,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        《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提到,到2025年末建成支撑碳市场和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辐射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中心,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碳金融生态圈,碳市场的核心节点、结算枢纽及碳定价中心。        实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中碳登。“放眼全国,武汉已与上海共同形成了全国碳市场核心资源分布的‘双峰格局’。”陈志祥说,上海有上清所,而我们正在和人民银行推动设立碳市场清结算的“武清所”。碳清算所的落地,将让武汉再获金融重器。        以中碳登、湖北碳交中心、武汉碳清算所(筹)、中碳资管公司“四大平台”为抓手,我省唯一的金融控股平台——湖北宏泰集团将对全省碳市场碳金融要素平台和金融服务板块进行统筹管理,建成具有“碳要素”特色的金控平台,致力于把碳市场金融创新培育为全省发展新的发力点和增长极,牢牢抓住武汉市获批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武昌区获批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发展机遇,加快设立“双碳”基金,加快构建一体化、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中部地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先行区和低碳交流合作平台。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873109771817793&wfr=spider&for=pc   2022-09-14 详情
聚焦高质量发展|践行“双碳”战略 武汉市武昌区发力碳金融   图为武昌中心城区。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气候投融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助推器。8月份,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23地被纳入试点名单,武汉市武昌区位列其中。   武昌区是武汉市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所在地。当前,武昌正依托碳市场先发优势,积极打造碳金融集聚区,创新碳金融产品,引导更多资金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行投融资活动。   借势碳市场 聚集涉碳要素   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大厅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湖北碳市场的成交明细和交易走势,开盘、涨幅、流通等信息一目了然。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简称“湖北碳交”)是国家首批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该中心碳交易部王月介绍,运行8年以来,湖北碳市场已纳入15个行业的33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截止到8月31日,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3.68亿吨,成交额87.65亿元。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上海为交易中心,武汉为注册登记结算中心,即中碳登。   中碳登承担全国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职能,是全国碳资产的数据中枢。   来自中碳登的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截止到8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累计成交总量1.95亿吨,累计成交总额85.6亿元。   武昌区委副书记、区长范礼奎表示,两个重点涉碳机构落户武昌,对当地进一步吸纳涉碳人才、技术带来巨大机遇,武昌将因地制宜探索气候投融资制度,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图为中碳登大厦。新华网发 夏国燕 摄   依托金融城 打造碳金融集聚区   在武昌区中北路青鱼嘴地铁站G出口,中碳登大厦拔地而起,大厦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中碳登大厦是武昌重点打造的碳金融聚集楼宇,规划引进和培育一批碳金融企业,形成碳金融集聚区。   “培育碳金融产业链,离不开金融业的滴灌和赋能。” 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江说,武昌传统金融业较为集聚和发达,可为气候投融资所需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撑。   武昌是武汉市的核心城区,金融业是其支柱产业,综合实力在湖北省、武汉市名列前茅。   目前,武昌共有区域总部型及法人金融机构360余家,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达436亿元,占武汉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这为碳金融产业聚集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碳登大厦所在的中北路,位于武昌“一轴一带多园”金融产业格局的核心地带。武昌区规划以中碳登大厦为核心,引进碳金融机构、低碳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等,持续为气候投融资以及“双碳”发展注入活力。   今年6月,武昌区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分行等机构签署《金融机构支持全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合作协议》。这些金融机构表示,将在气候投融资标准、碳金融创新等方面开启一系列探索,支持武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图为武昌区金融产业格局的中北路-中南路金融主轴。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创新碳金融产品 赋能碳主体   金凤凰纸业(孝感)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瓦楞纸生产销售的企业,该公司自备电厂并发电自用,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单位之一。   依据企业在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及其经营情况,该公司获得兴业银行武汉分行5000万元授信额度。去年11月,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为该公司成功办理碳排放权质押融资300万元,有效盘活了企业的碳配额资产。   发行湖北首单水环境治理项目绿色债券、发行湖北首笔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自湖北碳市场开市以来,武昌区内金融机构碳金融产品不断刷新。   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以碳金融为代表的绿色金融潜力巨大。这位负责人说,该行将创新碳金融产品,大力支持控排企业低碳转型,服务碳市场主体。   去年6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承建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鄂绿通”正式启动。该中心碳金融部负责人李翬介绍,“鄂绿通”将有投融资需求的绿色产业项目与金融机构投融资偏好匹配起来,破解了“绿色产业有项目无资金,投融资机构有资金无项目”的困境。   截至目前,“鄂绿通”已累计入驻40多家金融机构、200多家企业,筛选入库绿色低碳项目400多个,已为75个项目实现融资,融资总额超770亿元。   李翬介绍说,碳交中心还在全国率先推出碳基金、碳托管、碳质押融资等碳金融产品,各类创新融资累计已达16亿元。   武昌区提出,力争2023年前建成基本完备的碳金融产业体系,到2025年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高开放度的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形成具有活力的碳金融产业经济。        http://m.news.cn/hb/2022-09/09/c_1128969951.htm 2022-09-09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