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长江日报:“第三届C40学生重塑城市全球竞赛”高校宣讲首站走进武大         国际视野,缘聚武汉;绿色融创,青年力量。3月21日上午,“第三届C40学生重塑城市全球竞赛”高校宣讲首场宣讲会在武汉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报告厅成功举办,200余名学生参加了宣讲会。        “C40学生重塑城市全球竞赛”自2020年启动,共有全球28座城市的社区项目、2000多位国际学生和200多所大学参与其中,共同为城市社区绿色繁荣建设提出了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该竞赛已成功举办两届,旨在为大学生和社区、城市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其与社区、城市共同探索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的切实解决方案。        “第三届C40学生重塑城市全球竞赛”于2023年10月正式启动,现面向全球招募青年学生参赛团队、征集解决方案。作为竞赛选题之一,江汉区北湖街道绿色繁荣社区项目将围绕“绿色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互联互通”“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等主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分享和学习解决方案,从全球社区获得灵感和支持。        宣讲会上,C40中国区区域协调与伙伴关系主任高莹在致辞中介绍了“C40学生重塑城市全球竞赛”的发展历程。她表示,C40去年正式与武汉开展“绿色繁荣社区项目”合作,其中“C40学生重塑城市全球竞赛”是武汉参与绿色繁荣社区建设,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项目。她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武汉赛区的比赛,探索重塑城市解决方案,加速全球气候行动。        C40中国绿色繁荣社区项目经理姜婧婧讲述了“C40学生重塑城市全球竞赛”项目的具体情况。她表示,本届竞赛中武汉与巴塞罗那、哥本哈根、伦敦、洛杉矶等16座国际城市一起,向全球青年群体发出征集,期待青年学生以更年轻化的视角,发掘武汉城市重塑的最优化可能。        武汉市江汉区委人才办黄珍伲介绍了江汉区的发展概况和人才政策,并热情邀请广大学子来江汉干事创业。她认为,“C40学生重塑城市全球竞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认识江汉,重新界定在江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政府北湖街道办事处高浛以入选“C40绿色繁荣社区项目”试点为切入点,对北湖街道的绿色低碳转型进行了生动解读。她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低碳行动,助力北湖街道社区建设,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魏英从碳普惠的背景及概念出发,总结分析了我国碳普惠发展现状、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方案及进展情况,为同学们竞赛选题提供了启示和思路。       随后,武汉大学学生代表谢唐曼悦介绍了学校为城市社区绿色繁荣所作出的努力,引来阵阵掌声。会后,不少同学表示通过宣讲会对气候变化和社区建设有了全新认识,作为青年学生,愿意投身到解决气候问题和低碳环保活动中,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青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届竞赛报名时间截至2024年4月5日,有参赛意愿的团队可在“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并依据C40与奥雅纳制定发布的《绿色繁荣社区全球指南》提交完整竞赛方案。 2024-03-28 详情
湖北卫视: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 湖北碳市场成交量与成交额位居全国前列 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是以市场方式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湖北碳市场流动性显著上升,成交量与成交额双双位居全国前列。 上周,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在碳排放市场挂拍自己盈余的2万吨碳配额,这是今年他们的第一次挂拍,而在去年,这家公司靠出让碳排放权,获利了400多万元。 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碳资产管理处处长夏枫:“之前的要出一年将近1000万履约,现在还能赢利400万-500万,这就相当于一年的收益,其实就有1000多万了。” 从买碳排放权,到卖碳排放权,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投入了10亿元进行技术改进,为此,企业也算了一笔账。 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碳资产管理处处长夏枫:“我们做这些节能降碳改造之后,产品的成本它是降低的,我们生产几年之后就能够全部挣回来。”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碳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正在激励更多企业主动开展节能降耗。目前,湖北碳市场已覆盖水泥、化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343家控排单位。截至3月15日,湖北碳市场2024年累计成交量达到236.92万吨,成交额超过5000万元,双双位居全国前列。 就在这个月,《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不仅将工业企业纳入门槛由原来的年排放2.6万吨降低为1.3万吨,同时还将非工业行业纳入市场。通过“降门槛、扩行业”,湖北碳市场今年有望新增超过100家企业。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交易部负责人刘洋:“比如说交通、比如说建筑,这些行业可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自身开展节能减碳,有效提升市场的活力。” 同时,湖北还通过政策引导,让中小企业的自愿减排量也可以通过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进行交易,产生收益。 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有很多小而散的碳排放,是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占整个社会排放的53%。把这些减排量和我们的湖北碳市场进行打通,来激励这些主体,不断践行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的行为。” 新闻链接:https://m.hbtv.com.cn/p/4182648.html 2024-03-21 详情
湖北碳市场首笔三方碳配额回购落地 投资机构“买碳”,助力企业融资减排。3月8日,2024年湖北碳市场首笔以集团为整体开展的碳配额回购交易落地,这是湖北碳市场首笔银—证—企三方创新协同开展的碳配额融资业务,合计为企业提供融资超2000万元。 碳配额回购是一种通过交易为企业提供短期融资的碳市场创新融资工具。控排企业或其他配额持有者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机构出售配额,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照约定价格回购所售配额,从而获得短期资金融通。 此次出售配额方为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宜都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均为湖北区域碳市场纳入企业;出资方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武汉分行有参与。 本次碳配额回购交易成功落地,能有效助力企业盘活碳资产,对引导湖北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024-03-13 详情
湖北日报:零碳“汉马”再度来袭!人人都可成为减碳参与者 2月27日,在中国银行2024年武汉马拉松(以下简称“汉马”)新闻通气会上,宣布本届“汉马”碳中和活动正式启动。 作为武汉市最具影响力的比赛之一,“汉马”一直坚守绿色办赛理念,2023年“汉马”实现首次“零碳汉马”,并入选2023年武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2024年“汉马”继续倡导绿色低碳理念,“汉马”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所属武汉碳普惠公司再度携手,首次通过个人捐献碳普惠减排量进行汉马碳中和,人人都可成为“零碳汉马”的践行者、参与者、倡导者。 据悉,用户在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搜索“武碳江湖”,点击首页的低碳活动,就能将践行低碳行为所获得的碳普惠减排量捐赠给“中国银行2024武汉马拉松”,即可为“汉马”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能获得纪念版个人碳中和电子证书。 这项活动既强化了全民绿色减碳意识,又充分调动了市民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营造人人参与绿色“汉马”碳中和活动的社会氛围。   2024-02-28 详情
湖北日报:“看不见的手”挥舞减碳魔法棒 湖北碳市场年度成交量跃居全国首位 1月11日,在位于武昌区中北路中碳登大厦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简称“湖北碳交中心”)大厅,红绿交错的K线图占据了一整面墙,显示着湖北碳市场的波动情况。 过去一年,湖北碳市场交出亮眼答卷:年度成交量1118.39万吨,同比上升19.1%;年度成交额4.72亿元,同比上升13.9%;累计成交量3.88亿吨、成交额95.75亿元,分别占试点碳市场的42.7%、42.2%。其中,年度成交量已跃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 这双“看不见的手”,正巧妙发挥着魔法棒的作用,助力湖北“绿意盎然”。 进一步激发活力 分配时间提前、纳入门槛更低 2010年,湖北提出“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次年,湖北入列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4月,湖北试点碳市场(简称“湖北碳市场”)开市。 湖北碳市场开市后,累计成交量、成交额等多项主要市场指标位居全国首位。但随着2021年全国碳市场开市,发电企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且各试点碳市场纷纷加快建设力度,湖北碳市场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重塑湖北碳市场领先地位,湖北宏泰集团高位推动,并于2023年7月印发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碳市场“三个中心”,着力提升我省在全国碳市场的影响力和产业引领力。对此,作为二级单位的湖北碳交中心加强与主管部门沟通,配合省生态环境厅推进碳配额预分配,提升数据质量,修订制度,树立经营主体对湖北碳市场的信心。 在配额分配上,湖北碳市场将分配时间从9月份提前到3月份,分配比例从50%提高至70%,累计向全省288家纳入企业发放预分配配额1.07亿吨,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基础。 在提升数据质量上,湖北碳交中心配合主管部门优化核查方法,提高行业数据质量,相关建议被写入湖北碳市场碳排放核查工作通知,有效提升了湖北碳市场的数据质量。 2024年1月13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发布。该办法明确:本省行政区域内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工业企业,应当列入本省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并实行碳排放配额管理。“这意味着,湖北碳市场将通过‘降门槛、扩行业’,扩充纳入排放规模,提高纳入企业数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湖北碳交中心碳交易部负责人刘洋说。 提高交易积极性 湖北是全国最活跃的碳市场 2023年12月29日,湖北统一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整合碳排放权、排污权和矿业权交易,并积极拓展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产品,实现了统一账户管理、统一产品管理、统一核心交易、统一终端管理。 除升级交易系统以外,湖北碳交中心还通过建立会员体系、减免交易服务费等方式,提高经营主体交易积极性,提升湖北碳市场活跃度。 2023年2月,中信建投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等6家全国性券商发布消息,宣布公司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获得中国证监会无异议函。湖北碳交中心闻讯后,主动上门,多次赴北京、上海开展专项服务,迅速帮助6家券商完成开户工作。 “湖北是全国最活跃的碳市场。”中信建投证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江伟认为,湖北不仅具备成熟的地方试点碳市场基础,更叠加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及登记结算机构(简称“中碳登”),对开展碳交易、碳金融创新意义重大。 初次进入湖北碳市场,中信建投证券享受到了“保姆式”服务。“湖北碳市场碳配额分配比例超前,会员体系完善,服务手续费低,不仅为我们开展碳交易、碳回购等业务创新提供了筹谋时间,还降低了各项业务交易成本。”江伟说,公司计划在碳金融创新、碳指数开发等领域强化与湖北碳市场合作。 减碳队伍继续扩大 将向非工业行业扩容 中国能建葛洲坝水泥公司是首批纳入湖北碳市场的企业,10年来,一直积极活跃在湖北碳市场。过去,这家企业每年要花费数百万元购买碳配额;如今,也能将富余的碳配额卖给其他企业了。 葛洲坝水泥公司碳资产管理处处长夏枫介绍,2023年公司投资近10亿元对生产线进行节能改造,现已完成5条生产线升级优化,熟料标煤耗同比下降6.81千克/吨,年节约标煤约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5万吨。 “傻大黑粗”变身“洁新亮”。截至2023年底,葛洲坝水泥公司49.17%的产能达到水泥熟料能效标杆水平,旗下宜城公司、松滋公司、嘉鱼公司和石门公司先后获得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碳行动,并通过碳市场受益,这种正向反馈,是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关键。”刘洋说,由于湖北碳市场先行先试经验丰富,一些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湖北发电企业在全国碳市场中总体处于盈余水平。 目前,发电行业已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未来,建材、钢铁、有色、石化等符合纳入门槛的7大行业都将逐步从试点碳市场过渡到全国碳市场,湖北碳市场将持续推进降低纳入门槛,并将纳入行业向非工业行业扩容,数据中心、建筑等行业有望陆续纳入。 2024-01-16 详情
湖北日报:这家专业平台培养“双碳”人才近万人 实现“双碳”目标,人才培养是重要的一环。1月11日,从中碳教育(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自2023年成立以来,在碳市场建设、碳资产管理、碳交易、CCER项目开发等领域,共组织线上线下“双碳”专题培训16场,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培养“双碳”人才近10000人。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至100万名左右。而目前的相关从业者仅为10万名左右,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 中碳教育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是在湖北碳交中心及中碳登指导下,由湖北宏泰集团二级公司中碳资管公司与时代光华公司共同组建的双碳垂直领域全国性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平台公司。中碳教育集双碳人力咨询、双碳培训课程、双碳学历提升、双碳生态社群于一体,面向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以“内容+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双碳数字化人才战略解决方案,以解决企业“双碳业务问题”为目标,搭建头部及大型企业、行业、产业的双碳课程体系,提供“双碳人才体系搭建和培养解决方案”以及“双碳业务发展解决方案”。 过去一年,在电碳领域,中碳教育与武汉华源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电力教研院”,培养“双碳”专业复合型人才,助力新型电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通过开展“碳中和规划师”专题培训,培养了全国首批具备零碳园区实践技能的“碳中和规划师”40余人。 在碳普惠领域,中碳教育联合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共建《碳普惠应用产业学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国首家着力培养碳普惠应用型人才的产业学院。 据悉,中碳教育将进一步与相关行业内领先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针对双碳技术及管理策略的高质量培训,培养一批更具国际视野和实战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4-01-12 详情
湖北日报:低碳行为和自愿减排项目可“变现” 武汉首批碳普惠减排量将上市交易 你的低碳行为,可以“真金白银”变现了。12月18日,武汉碳普惠登记平台登记了经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首批碳普惠减排量,共计7609吨二氧化碳。经过登记后,这些减排量将被拿到湖北碳市场上进行交易。 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行为赋值的激励机制。作为我国多层次碳市场体系的重要补充,碳普惠对于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批登记的碳普惠减排量来源于武汉格林美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以及武汉日新能源五洲建材、新地物流、盘龙大道加油站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减排量核算与核查依据均来自今年11月30日发布的《武汉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运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并由符合要求的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进行了核查。 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介绍,对照方法学,企业可以看自身是否符合规定的节能减排行为或场景,如何符合方法学要求,就能按照要求申报减排量。经过论证后,就能在武汉碳普惠登记平台登记形成碳资产,最后转到湖北碳市场上进行交易。此外,组织或个人也可以通过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实现碳中和。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今年4月印发的《关于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提到,推动碳普惠减排量与湖北碳交易市场衔接,适时探索将碳普惠减排量纳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交易品种体系,推动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单位购买碳普惠减排量用于履约。据悉,下一步,武汉还将探索碳普惠减排量替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用于碳普惠场景申报等消纳模式。 2023-12-19 详情
湖北日报:湖北首例认购碳配额履行生态修复责任案例落地 12月15日上午,襄阳老河口市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在老河口市人民法院监督下,两位被告人武某、杨某在湖北碳市场购买并注销617吨(价值2.78万元)碳配额,用于修复被破坏的野生动物资源。 据悉,这是湖北省首例实现“以碳代偿”履行生态修复责任的案例,也是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中碳资管公司与老河口市人民法院签署《“双碳”领域创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方式合作协议》的首个合作案例。 2022年,武某、杨某共同非法猎捕野生鸟类,造成10只鸟儿死亡,其中4只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需依法承担生态损失赔偿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 今年10月,经老河口市人民法院引导,两位被告人均同意自愿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资金,购买碳配额进行环境替代性修复。最后,两人在湖北碳市场购买了617吨二氧化碳并予以注销。今年11月14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出具了自愿注销证书。 老河口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程文辉表示,为破解生态司法中长期存在“定了罪、罚了人,但修复难”的问题,老河口法院积极探索“以碳代偿”新模式,同传统的增殖放流、补植复绿科学搭配,构建环境资源修复项目库,为生态修复找到“最优解”。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何昌福表示,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继续发挥碳市场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通过制度设计、市场运作和平台建设,丰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履行方式,通过企业购买碳配额注销或增加碳汇等方式,达到生态环境等量恢复的效果。   2023-12-18 详情
湖北日报:市民积极打卡“碳索江湖-东湖”绿色低碳宣教点        12月8日至9日,“碳索江湖-东湖(第二站)”绿色低碳宣教打卡活动在东湖绿道举行,近千名市民积极打卡,响应绿色低碳出行号召。        该活动由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分局指导,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开展。        活动以湖光序曲、东湖音乐小站、湖心岛三个区域为活动点位,举办低碳骑行、低碳知识普及、垃圾分类打卡活动。游客们通过哈啰单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完成三个区域打卡后,在湖心岛领取“武碳江湖”自创IP形象“吨吨鸭”周边奖品,并参加抽奖活动。        点击进入“武碳江湖”小程序,记者看到,骑行中产生的减排量可转存到“武碳江湖”个人账户,用户可在“武碳江湖”商城中兑换盒马购物券、东湖游船优惠券、武汉通乘车卡等商品,覆盖衣、食、住、行、用等生活场景。        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碳普惠减排量将由政府部门备案的方法学计算得出,具备科学性、准确性与权威性,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在线实时签发,可用于纪念礼品及消费优惠券兑换、大型活动碳中和或碳市场交易。根据相关算法,一人骑行一公里可产生40g减排量,一人坚持一个月绿色骑行产生的减排量约相当于一棵树一日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今年以来,武汉市广泛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定向越野+户外寻宝”活动与绿色低碳宣传进行嫁接。今年7月12日“全国低碳日”,“碳”索江湖第一站在北湖街道启动;12月8日 ,“碳”索江湖第二站在东湖绿道启动;后续,“碳”索江湖系列低碳活动将与武汉市各区域、各领域联动开展各具特色的低碳主题活动,持续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2023-12-12 详情
湖北卫视:湖北在全国率先实现电-碳-金融三市场联通 今天(12月1日),全国首次电-碳-金融三市场的全流程联通在湖北完成。 今天,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超颖电子提交的绿电抵扣申请正式通过——去年企业购买的1000万千瓦时绿色电力,对应的减排量,将在今年成功抵扣7153吨碳排放。而此前,超颖电子还通过抵押碳配额,享受到了2300万的低息贷款。这也意味着,湖北在全国率先实现电-碳-金融三市场联通。 超颖电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公用设备部副经理刘明:“绿电在碳市场抵扣后,每年最多可为我们企业,减少碳排放履约支出30万元。” 每使用1兆瓦时绿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15.3千克。而电-碳-金融三市场联通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支撑:去年,湖北发出了全国首批电-碳双认证绿电交易凭证;今年11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通知,企业可凭借绿色交易凭证,对应减排量抵销实际碳排放,打通了电-碳-金融三市场联通的最后一环。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何昌福:“在年初的时候,我们就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碳排放权配额的预发放。” 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绿色金融部经理余成:“我们以环境权益为突破口,创新以碳排放权作为质押物,向企业发放了碳排放质押贷款,形成了完整的碳排放权价值的变现。” 电-碳-金融三市场联通,激发了企业使用绿色电力的积极性。在今年的首次绿电交易中,超颖电子和格林美两家企业,与两家发电企业,成交了1亿千瓦时绿电。 国网湖北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詹智民:“通过绿色金融政策,向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让企业用上绿电,减轻企业负担。” 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德政:“相当于减少使用标准煤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8万吨,同时我们也获得了的部分绿电环境溢价。”   原新闻链接:https://m.hbtv.com.cn/p/3345509.html 2023-12-05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