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湖北卫视报道:《湖北新闻》栏目:全国首款碳排放“现货远期”产品上线   视频连接:http://tv.cntv.cn/video/C33926/a6f3c9b6be934db0a1db8f3e111a137a 2016-04-28 详情
新华网报道:湖北将建成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 新华网武汉4月27日电(通讯员张熙)今年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关键之年,能力建设工作成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从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悉,湖北将建成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 据了解,碳市场能力建设,即是对全国碳市场的各类参与主体,包括政府、控排企业、第三方核查机构、金融机构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培训,目的是为了让市场参与主体提前熟悉碳市场政策法规,熟练操作报送、登记和交易系统,具备完成减排义务、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根据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建设规划,湖北将重点建设“1+1+8”的能力建设服务体系。即1个实体培训中心:“碳汇大厦——能力建设中心”总建筑面积达5000平米,包括能容纳400人的培训中心和模拟交易中心。 1个互联网培训中心: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官网提供5大类、100余个碳市场能力建设相关教学视频,支持PC和移动端的高稳定性在线、离线访问,提供高互动、高分享性的学习体验,并配合“能力建设在线考核评价体系”,建成全周期跟进式的学习管理系统(LMS),实现能力建设的全流程信息化服务与管理。 8个行业培训示范基地:学员深入企业第一线,示范企业现场讲解碳排放计量、碳资产管理、碳会计、碳金融管理经验,共享行业标杆先进的节能减排案例,能力培训看的见摸得着。 “如果能力建设过程中某个环节缺失和不足,极易出现核查数据失真导致市场公信力丧失、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薄弱导致履约成本升高等情况发生,对碳市场初期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人表示。 自2014年起,湖北省发改委开展了多维度、全方位的能力建设培训工作。不仅如此,湖北作为中部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份,还致力于服务非试点省份碳市场能力建设工作。启动初期,湖北即与山西、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签订了“碳排放权交易跨区域合作交流框架协议”,组织针对中西部省份开展了6次区域碳市场建设研讨和培训会,先后应邀前往江西、广西、安徽和浙江等非试点省份进行能力建设培训。 一流的配套设施,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力评估机制,多样灵活高效的培训组织形式,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为全国碳市场的各类参与主体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优质服务,将助力全国碳市场建设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2016-04-27 详情
经济日报报道: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出炉 据新华社武汉4月27日专电 (记者李建平) 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4月27日在武汉推出,当日成交量达680余万吨,成交1.5亿元。这一新型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工具有助于弥补碳现货市场的不足,避免配额交易过度集中、流动性不足造成的价格非合理性波动,降低履约企业的交易成本。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认为,这一有益探索为2017年建立完善全国碳市场打下了基础。碳市场作为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陈志祥介绍,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是为丰富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工具,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和风险的一种创新型交易产品。企业若担心未来碳价格上涨,可提前买入现货远期产品。当价格上涨时,卖出现货远期产品获得的收益将弥补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这种提前锁定履约成本,降低履约风险的特性使资金使用更趋高效,为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更为灵活的交易手段。 2016-04-27 详情
湖北日报报道: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推出 湖北日报讯 (记者吴文娟、通讯员张熙)昨日,在汉举行的“绿色发展与全国碳市场建设”会议上,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正式推出,当日碳排放权成交量680.22万吨,成交额达1.5亿元。 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是为丰富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的一种创新产品。企业若担心未来碳价格上涨,可提前买入现货远期产品。当价格上涨时,卖出现货远期产品获得的收益将弥补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额,此时配额的买入成本将被锁定,避免了履约期现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带来履约成本的增加。 “现货远期交易的启动,有助于弥补碳现货市场由于配额交易过度集中、流动性不足造成的价格非合理性波动,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规避远期风险。”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陈志祥表示。 湖北作为全国首批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之一,自2014年4月启动交易以来,成交量、交易额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截至今年3月底,湖北碳市配额累计成交量2497万吨、交易总额6亿元,分别占全国碳市的57%、46%。同时,我省积极探索碳金融创新,试点质押贷款、基金、众筹、托管等,碳金融规模领跑全国。 国内最大规模的碳授信、全国首单碳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全国首支监管部门备案的碳基金、全国首单企业碳资产托管业务、全国首个碳资产众筹项目都出自湖北碳市场,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合格的境外投资者参与湖北碳市场,通过这些碳金融方式,帮企业直接或间接获得节能降碳融资超过10亿元。 当日,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落户湖北,碳市场建设的“湖北模式”由试点走向全国。“一个市场机制健全、资本要素聚集的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正在湖北孕育、发芽。”陈志祥说。 链接 个人投资者如何炒碳 记者吴文娟 通讯员张熙 湖北碳市场参与层次丰富,主体众多。当前,控排企业166家,机构投资者92户,个人投资者6300多户,个人投资者参与数量在全国7个试点市场中遥遥领先。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博弈形成了价格均衡,湖北碳配额成交价整体运行在每吨21元至29元之间。当前,其他试点市场的碳价开始逐渐向湖北靠拢,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形成了全国碳交易定价中心雏形。 个人投资者如何炒碳?“与投资股市相仿,投资者只要新开碳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就可参与交易,但现货和现货远期产品各有不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交易部负责人李秋晨介绍,现货一手是一吨,一吨如果按市价20元算,投资现货最低只需要20元;现货远期一手是100吨,一吨20元,一手2000元,按缴纳20%保证金计算,需要400元。 碳交易流程与股市基本一样,交易时间为上午 9:30-11:30,下午 13:00-15:00。 不过专家也表示,炒碳和炒股一样有风险,入市同样须谨慎。 2016-04-27 详情
新华网报道:湖北碳交易引领全国 首个期货产品上线首日破1.5亿元 新华网武汉4月27日电(张熙、李升骥)“绿色发展与全国碳市场建设”会议在武汉举行,同期,“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落户湖北并正式启用,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产品正式上线,首日交易突破1.5亿元。湖北碳交易市场能力建设与金融创新再一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湖北作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碳交易试点省份,肩负着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开山铺路、积累经验的重要使命。据统计,截至2016年3月底,湖北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占到全国市场的57%和46%,而且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带动了企业减排的积极性,首个履约年,湖北138家控排企业碳排放总量同比减少767万吨,企业减排收益达1.68亿元,市场履约率达100%。 “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正式亮相 根据国家发改委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前期,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深圳中心已先行启动了非试点省市的碳市场能力建设工作。“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落户湖北并启用,将打造“1+1+9”的能力建设服务体系,包括1个实体培训中心“碳汇大厦”,1个互联网培训中心和9个行业培训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在线培训中心的门户网站也正式上线运行,5大类、100余个碳市场能力建设相关教学视频免费提供全国近万家控排企业学习。 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产品上线首日交易突破1.5亿 据悉,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产品启动当日成交量达680.22万吨,成交额1.5亿元。产品“交易方式灵活、资金使用高效、履约风险较低、组织严密规范和市场公开透明”等特性备受市场肯定。 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是为丰富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工具,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和风险的一种创新型交易产品。企业若担心未来碳价格上涨,可提前买入现货远期产品。当价格上涨时,卖出现货远期产品获得的收益将弥补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此时,配额的买入成本将被锁定,避免了履约期现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带来履约成本增加。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碳交易市场主要是现货交易,今后随着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衍生产品的创新,需要更多的开展期货交易,有效的引导碳金融方面的投资合理流动。 2016-04-27 详情
光明网报道:专家探讨绿色发展与碳市场建设 光明网武汉4月27日电(记者夏静 通讯员詹竞)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主办的“绿色发展与碳市场建设”高峰论坛27日在湖北武汉举行。参会专家就湖北碳市场建设与长江经济带的关系、如何推动解决湖北碳市场能力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表示,碳市场是一个有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机制,通过碳交易制度,给企业提出明确的减排目标,同时又给企业提供灵活的选择。碳市场建设将促进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也会给金融业和投融资行业带来重要的机遇。目前全国现有的7个碳市场是未来建设全国碳市场的基础。作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大的湖北碳市场体系,不仅在运营规范,而且在体系建设和交易的设计和运行上,代表了中国碳交易的最高水平,为全国碳市场建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打造湖北全国碳金融中心有利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邹德文以“武汉碳金融中心的建设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为题发言。他认为,武汉已初具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碳定价中心雏形。在武汉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有利于推进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在谈到湖北碳金融中心建设推进思路时,邹德文建议,应该以武汉为中心,辐射中部地区,带动长江流域,加快推进碳交易中心建设,持续碳金融创新,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互动。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副行长赵军、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气候处处长田啟,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别以“金融市场如何支持碳市场发展”及“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中心的工作实施路径”为题,从专业的角度对湖北碳市场发展提出了建议。 论坛还举行了“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示范基地”、“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经纪会员”揭牌、授牌仪式。“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倾力打造“1+1+9+N”的能力建设服务体系,为助力全国碳市场建设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同日,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产品正式上线发行。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有助于弥补碳现货市场由于配额交易过度集中、流动性不足造成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各类碳金融产品创新,是2017年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有益探索。据了解,上线当日交易量达680.22万吨,成交金额达1.5亿元。 自2014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湖北试点质押贷款、基金、众筹、托管等创新碳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首个履约年度湖北138家控排企业排放总量同比减少767万吨,同比下降3.14%;其中,81家企业排放同比下降1662万吨,26家企业排放增长率下降,市场履约率达100%。 2016-04-27 详情
人民日报报道:碳交易,湖北如何当上领头羊 碳市场运行稳定、交易活跃,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图表数据为2015年1月1日到11月30日     2013年6月,我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之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陆续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截至今年10月30日,湖北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2371万吨,交易总额5.7亿元。二级市场交易量、交易额等多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其中,累计日均成交量5.1万吨,占全国60.5%。     真正市场化,让企业吃到“苦头”尝到“甜头”     去年4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市。湖北能源集团鄂州发电有限公司,抢得了碳交易首单。“从开市至今,公司碳交易额达3334万元,实现收益570万元。”公司副总经理闵俊华说。 根据对一年耗能6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碳排放盘查结果,湖北把138家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2个行业。     “既然是‘交易’,就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交易中心总经理刘汉武说,过去,节能减排常常是以行政命令手段解决,导致企业积极性不足。交易中心在成立之初,就把真正发挥市场作用当作核心目标。     2014年,湖北碳排放配额总量为3.24亿吨,包括年度初始配额、政府预留配额以及新增预留配额。年度初始配额就是所有纳入企业初始配额之和,新增预留配额是指根据企业新增产能和产量变化确定的配额。     “与其他试点地区不同的是,湖北预留出了配额总额的8%,防止履约期前企业竞相购买配额而导致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刘汉武说。     根据《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年度初始配额通过注册登记系统,一次性发放给企业;次年履约期前,在完成企业碳排放核查后,核定并发放企业新增配额。     “价格是最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在履约期前,配额不足企业往往需要高价购买排放配额。这倒逼无法履约企业下决心节能减排,同时也让按时履约企业获得高价收益,从而更有动力降低能耗以及排放。”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教授认为,只有让纳入配额管理企业或者吃到“苦头”,或者尝到“甜头”,碳交易才能真正起到调控排放的作用。     “碳市场与其他减排方式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价格手段。如果没有价格变化,不如直接采取缴纳碳税或者以行政命令来控排。”齐绍洲告诉记者,只有通过交易产生价格信号,才能由此促使企业以最低代价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没有交易,就无所谓市场。建碳市场,就要发挥市场功能。     闵俊华表示,只有企业真正从碳交易中获得了实惠,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     至2014年年底,共有50家企业累计投入47.7亿元用于节能降碳,节能改造投资比2013年增长38%。     “节能技改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碳排放量,企业也通过碳交易直接获取减排收益近1.1亿元,碳市场的减排激励机制初步形成。”刘汉武说。     去年,138家企业排放总量为2.36亿吨,排放量同比下降3.14%。     参与主体多,碳市场流动性增强,成交价格稳定     “碳市场投资者必须多元,如果只是控排企业之间相互买卖,市场的流动性就会大幅降低。”齐绍洲认为,湖北碳市场较其他试点地区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放开了对投资人的限制。     今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湖北碳市场,可以外汇或跨境人民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田啟表示,合格境外投资者普遍有欧盟碳市场的实际操作经验。“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碳交易,有利于增强碳市场流动性,有利于碳市场发现和释放价格信号,引导企业积极节能减碳。”     截至今年10月,交易系统共开通碳交易账户6292户,其中个人账户达6080户,控排企业和机构数量分别为137户和75户。湖北市场参与主体数量,在全国7个试点中遥遥领先。     “只要申请注册登记开户,再下载一个交易软件,就可以进行交易,跟股票差不多,投资没有门槛。”个人投资者宋长安告诉记者。在7个试点地区中,目前只有湖北、深圳和天津对个人投资者开放。     “如果一个市场不活跃,控排企业想买卖配额时是无法进行交易的。适当的活跃,有助于企业在平时就可以进行碳资产管理。”齐绍洲认为,个人投资者参与有助于增强市场活跃性。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博弈形成了价格均衡,使湖北碳交易成交价稳定在每吨20元至30元之间,不像一些地区因初始价格定得过高导致大起大落,从而更有利于企业降低减排成本。     以前,企业碳资产无法“变现”,更无法在金融机构抵押。为了将碳资产激活,湖北在碳金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作为第三方平台,交易中心为融贷双方提供质押物登记存管和资产委托处置服务,为银行与企业免除了后顾之忧。     去年9月,全国首单碳资产质押贷款项目在武汉签约。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和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碳资产质押贷款和碳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宜化集团利用自有的碳排放配额在碳金融市场获得4000万元质押贷款,用于节能减排。     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张杲介绍,目前,参与湖北碳市场的碳基金规模累计已达1.2亿元。     对于超排不履约企业,湖北设立了严厉的处罚制度。除最高额15万元的罚款之外,对未履约企业还将扣罚下年度配额、列入碳排放黑名单向社会公示、把违约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统一碳市场,政府部门和交易机构应明晰权责     截至2014年底,全国7个试点省市共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额约12亿吨。在国务院新闻办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我国将争取于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     “我国碳市场产品类型过于单一,目前国内碳市场交易均为现货交易,但碳排放权受政策、宏观经济影响较大,控排企业希望以远期交易等手段,有效规避远期市场风险。”刘汉武表示,2011年全球碳市场规模高达650亿元,其中现货、远期产品成交量之比为1∶19,而我国受政策约束,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7个碳交易机构均不能开展远期交易业务,一定程度阻碍了市场的快速发展。     11月20日,在中国环境交易机构合作联盟工作研讨会上,来自国家发改委、天津、上海、辽宁、云南等地的专家认为,碳市场涉及管理部门、第三方机构、交易机构和控排企业等众多的市场参与主体,任何一个环节能力建设的缺失或薄弱,都将极大地影响碳市场成效乃至碳交易制度的成败,针对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在研讨会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表示,建设统一碳市场要坚持市场化思维,在交易方式上一定要有所突破。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玉洁说,政府职能部门要厘清监管体系和边界,交易机构应明晰自身责任,二者职能不能交叉。     “许多交易机构自身定位其实是有些模糊的,做了许多原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事情,或者说许多政府该承担的工作推给了交易机构。建议发改部门实行负面清单,该管的要管起来,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表示。     “目前来看,全国核查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核查标准并未统一。”齐绍洲提醒,建立统一碳市场,国家应摸清控排企业排放规模、结构、类型,并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制定抽查和复查计划,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及一致性。     什么是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是排放单位根据政府主管部门分配的碳排放份额,享有的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     政府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向排放单位发放排放配额,规定温室气体排放上限,要求其据此对温室气体排放实行总量管理并减排。但在现实中,排放单位有的减排、有的超排,这就会产生碳排放权交易,即超排单位向减排单位购买配额。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05日 09 版) 2015-12-09 详情
湖北卫视报道:《湖北新闻》栏目:武汉:投资千亿兑现低碳承诺 视频连接如下:     http://tv.cntv.cn/video/C33926/6c009b4e4ab24cdead7f55e32bc9c905 2015-12-04 详情
长江商报报道:城市新建城区将实施碳排放考核       本报讯(记者 罗义)城市低碳责任与行动暨C40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昨日在武汉园博园开幕。会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英国驻武汉领事馆签署了《英国战术基金合作协议》。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还在会上表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中,将对城市新建城区实施碳排放考核评估。     选择园博园意义重大     此次论坛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C40共同主办,来自全球19个大城市的政府官员和业界专家共聚分享经验,为武汉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这是C40城市专题研讨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行。     C40是全球城市气候领袖群简称,是致力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风险降低的服务型国际团队。目前,C40成员有75个国际城市,我国有香港、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南京和广州等城市为其成员。     据了解,论坛设置了低碳案例分享环节,并选在园博园召开具有特殊意义,园博园项目是武汉重点推进的绿色低碳项目,也是首个建在垃圾填埋场上的园林,和本次论坛的主题遥相呼应。     今年9月在洛杉矶举行的中美气候峰会上,武汉向世界承诺了在2022年左右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这比全国平均达峰的年限提早了8年。据悉,在今年12月巴黎举办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C40将邀请武汉参与大会有关活动。     中英开展节能减排合作     论坛还促进了英国战术基金项目和论坛碳排放中和项目的签约。英国驻武汉领事馆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就英国战术基金项目达成协议,开启了中英两国区域间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窗口。根据协议,双方将以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在产品研发、能力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张杲说,本次签署的碳金融合作协议,是中英两国在碳排放权交易领域的有益探索,将直接推动双方节能减排的合作。     为中和本次论坛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武汉市发改委与武汉华商低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就相关事宜达成协议,由武汉华商低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购买湖北碳配额进行注销,以抵消本次大会所产生的碳排放。 2015-11-05 详情
湖北卫视报道:湖北新闻栏目:C40全球气候峰会在武汉召开 专家献策“低碳”城市      视频地址:     http://news.cntv.cn/2015/11/05/VIDE1446725648883189.shtml?ptag=vsogou 2015-11-04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