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长江日报报道:C40城市论坛“买碳”开会     本报讯(记者蔡木子 张隽玮 实习生周惠明)昨日,在由垃圾填埋场华丽“变身”而成的武汉园博园内,城市低碳责任与行动暨C40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开幕。论坛上,主办方武汉市发改委与武汉华商低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论坛碳排放中和协议,此次论坛所产生的约1500吨碳排放由华商公司通过购买湖北碳配额进行抵消。     据介绍,这是国内企业首次在国际性领袖峰会上进行碳排放中和。     C40是全球城市气候领袖群的简称。目前,C40成员有伦敦、纽约等75个国际城市,我国有香港、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南京和广州等7座城市为其成员。来自全球19个大城市的政府官员和业界专家出席本次论坛。         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与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就英国战术基金项目达成协议。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研发部主管刘树介绍,“英国战术基金项目签约后,英国方面会提供相关专家和研究资金,与交易所一道研究适合湖北市场的碳金融产品,如碳基金、碳股票等,支持湖北碳市场的发展,带动低碳减排”。目前,该中心已将湖北138家高碳排放量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从2014年4月启动至今,共交易碳排放1882万吨,约合4.7亿人民币。     C40副总监凯文•奥斯汀在开幕致辞中,肯定武汉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的成效,表示将进一步推进包括我市在内的C40成员城市之间的低碳交流合作。     据悉,在今年9月于洛杉矶举行的中美气候峰会上,武汉承诺,在2022年左右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这一时间节点比我国平均达峰的年限提早了8年。不久,武汉市还将参加第21届联合国气候峰会,进一步寻求低碳国际合作机会。 2015-11-04 详情
湖北日报报道:C40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汉举行    (记者王哲)昨日,C40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武汉园博园开幕。这是该组织成立10年来首次走进亚洲举行专业论坛。     此次论坛为期4天,来自全球19个大城市的政府官员和业界专家将分享各自在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验,并为武汉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据悉,C40全称是由世界75个大型城市组成的气候领导组织,总城市人口数5.5亿,经济总值占据全球25%。去年武汉正式受邀加入,成为国内继香港、北京、上海之后,与深圳同时加入的国内第五个C40成员城市。     昨日论坛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英国驻武汉领事馆签署了英国战术基金合作协议,开启了中英两国区域间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窗口。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重点在碳金融衍生品的运用、课题研究、市场风险管控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与交流。 2015-11-04 详情
楚天金报报道:垃圾山工业废水变青山绿水 武汉园博园成“全球样本”     “真该为武汉颁发一个环保大奖!”昨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在武汉园博园长江生态文明馆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此时,馆内正在举行一场全球顶级的环保组织论坛。来自全球19个城市的环保主官与专家,首次在中国内陆聚首,共同研讨湖北武汉的“环保样本”。全球城市气候领袖群C40副总监Kavin Austin表示,作为特大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武汉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将为世界其他同类城市的转型提供实证。     现场     19国外宾游园博园 赞其为全球环保样本     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眼前的一切,让来自丹麦的环保专家连连赞叹。“完全不能想象这里以前是垃圾场,你们做得非常好,简直是一个奇迹。”昨日,在论坛间隙,哥本哈根市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Per Steen Boesgaarrd连连竖起大拇指。     沿北入口拾级而上,抬头之间,一座“荆山”赫然进入记者眼帘。“以前这里就是一座垃圾山。”武汉园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称,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目前,园区内水质已由5类水达到3类水,“也就是市民可以直接接触。”     记者了解到,占地213公顷的武汉园博园,超过了20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其中有四分之一的面积在昔日都是城市垃圾填埋场。如今,通过一系列“环保魔法”,这里的绿化面积达到了176公顷,仅栽植的苗木就达4.8万株,并修建了上百个城市展园。从原来散发着脏恶臭的城市死角,变成了游览休闲的胜地,成了武汉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     这一切,得到了来自全球19个大城市的政府官员和专家的集体点赞。19国专家一致认为,武汉园博园堪称“全球环保样本”,其技术值得推广和借鉴。     揭秘     不开挖不筛除不焚烧 两年化解百万吨垃圾     昔日“臭名昭著”的武汉金口垃圾场,如何通过生态修复后变成了无毒无味,鸟语花香的宝地?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据介绍,金口垃圾场于1989年启用,属简易填埋场,面积相当于299个标准足球场。在2005年6月,因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提前关闭。关闭时,这里已成为一个填埋了约100万吨垃圾的垃圾山。武汉园博会规划设计部副部长杨念东告诉记者,园博园之所以选址在这里修建,就是为了体现其生态回归的环保新思路,探索破解大城市“垃圾围城”的难题。     2013年,武汉园博园垃圾治理生态修复正式启动。为保证按期开园,需要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完成生态修复工程,各方专家先后提出挖、筛、烧等方案,因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均被否决。再三验证下,最终选择“好氧修复+封场治理”的综合处理技术。杨念东说,搬走垃圾场需要10亿,使用这套技术“组合拳”只花了2个亿,并且只需要3年时间。     园博会项目建设部部长董冲说,垃圾场地下积攒了520万立方米、重约100万吨的垃圾,如果让其自然降解,至少需要30年。他们采用好氧修复技术,用鼓风机把空气注入垃圾堆体中,让地下的垃圾处于有氧状态,从而将垃圾降解速度缩短到两年。今年8月武汉园博会开幕前,这里的土壤,已完成修复,全部达标。     层层生态净化 工业废水在园内“重生”     园博园北面是垒起的“荆山”,南面是人工开挖形成的“楚水”,这是它两大地标性生态景区。     伫立在楚水边,不少水鸟正在这汪清澈的绿水中嬉戏。这令人很难想象,这湖绿水是来自于千米开外的金银湖水系,水源地引过来的水,属于劣五类工业废水。     劣五类水如何在“游览”园博园一圈后,变为三类水质?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李良钰告诉记者,这个净化过程,分为多个步骤。     据介绍,园博园紧邻金银湖一侧,是一片占地3万余平方米的杉树湿地。园博园通过泵房向金银湖取水,经过湿地植物的净化,令其达到四类水质。同时,通过在压力泵中投入混凝剂,加速水体颗粒物的聚集,同时设备中不断产生的气泡吸附颗粒及有害物质,再通过刮离机清除排放,水质进一步净化。经初步净化后的水体,通过管道被输送到高30米的荆山之顶,水流顺势而下,经10个巨大梯形状的石块,以瀑布状流入楚水之中,“这样的流量自然而经济,通过层层瀑布,增加了含氧量,也进一步提高了水质。”李良钰表示。     位于长江文明馆东侧的楚水区域,楚水在通过国际最前沿的STCC系统处理,通过碳吸附去除杂质后,泵房会将水再次送往四百米开外的荆山之顶,最后经小瀑布景观及花溪汇入楚水,使之成为真正的活水。李良钰介绍,四条花溪长约4.5公里,沿线遍植水草,在回补地下水,减少浇灌的同时,让水质进一步得到了净化。     从源头而来的劣五类水,通过一系列生态改造,最终达到了泳池的用水标准。     延伸     签下首个“碳中和”协议 湖北低碳发展走在前列     跳出武汉园博园的“环保魔法”,在此次高端峰会上,湖北在低碳方面的创新与热情,同样引来了世界赞许的目光。一纸“碳排放中和”协议,成为论坛现场最大的亮点,这也是国内首个该类协议。     签署该协议的武汉华商低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钢称,该公司购买了与本次C40会议期间产生的碳排放等量的碳减排量,委托碳交所注销其减排量,以达到“碳中和”效果,“已支付定金20万元,最终金额需要等活动结束。”陈钢坦言,作为本土环保领域的企业,此举是拿出实际行动,展示湖北的低碳意识。     其实,这只是我省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根据最新统计显示,我省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2287万吨,交易总额5.5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在今年9月,武汉就已向世界承诺在2022年左右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这比全国平均达峰的年限提早8年,让世界看到了武汉走低碳发展的决心。下个月,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全球城市气候领袖群C40已邀请武汉参与。     康艳兵表示,我国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一边是工业节能减排的硬指标,一边是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庞大能源刚性消耗。作为传统的重化工业基地,武汉在绿色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推荐。“湖北确实做得可圈可点。”康艳兵坦言,“C40真应该给武汉发一个环保大奖。” 2015-11-04 详情
新华网报道:中英区域间签署“碳金融”合作协议     新华网武汉11月3日电(记者冯国栋 李劲峰)C40全球城市气候领袖群峰会3日在湖北武汉举行。会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英国驻武汉领事馆签署了《英国战术基金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以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在产品研发、能力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张杲说,本次签署的碳金融合作协议,是中英两国在碳排放权交易领域的有益探索,将直接推动双方节能减排的合作。     本次C40全球城市气候领袖群峰会由武汉市政府和C40全球城市气候领袖群共同主办。C40致力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降低气候风险。目前成员包括柏林、伦敦、洛杉矶、纽约、多伦多、哥本哈根、悉尼、东京等75个国际城市。中国香港、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南京和广州等6座城市为其成员。 2015-11-03 详情
湖北日报专版报道:碳交易探索“生态补偿”     本报讯(记者吴文娟、通讯员张熙)湖北碳市自去年4月开启以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依托碳市场把碳资产盘活,一年多来,碳金融创新率先取得重大突破,首单碳资产质押贷款、首支碳基金、首笔配额托管、首个碳众筹项目等多个全国之首在湖北碳市落地。     碳金融创新同时,积极探索基于碳市场的农林生态补偿机制,走出一条生态补偿机制和低碳扶贫的道路。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美国环保协会合作,在神龙架林区和通山县,开发林业碳汇,统筹规划了全省近200万亩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预计碳汇收入近千万元。“碳汇”交易是碳交易的一部分。所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在这一交易中,需求方是工业企业;而在交易的另一端,“碳汇”的供给方是林业部门,其交易“产品”,就是通过造林而吸收的CO2总量。     在市场上,碳汇比碳配额更便宜,有需求的工业企业会优先购买碳汇。“碳汇交易,不仅拓展了碳市场功能,同时推动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陈志祥说。     同时,实施农村户用沼气低碳扶贫项目,统筹开发全省180万口户用沼气,促进农村能源结构优化。目前,全省沼气碳汇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已在国家自愿减排信息平台公示的项目达33个,预计开发碳减排量932万吨,收益近亿元。     湖北基于碳市场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与创新,成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亮点,为国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5-08-26 详情
湖北日报专版报道:水泥行业积极应对碳市场     水泥作为高排放行业,面对全新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通过技术和管理方式应对碳市场。     华新水泥在水泥行业率先推动并开展可替代原料、可替代燃料和余热发电等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实现从传统水泥生产企业向绿色环保企业转型。目前,华新运行和在建的环保工厂20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能力已达到548万吨/年。去年,公司累计处置生活垃圾50万吨,节约标煤约10万吨,间接减少CO2排放约23万吨;公司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形成3000万吨的环保处置能力,解决1亿人的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处置问题。     葛洲坝水泥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去年投资各项技术改造逾7000万元,旗下7条窑线公司全面完成脱硝技改,并投入运行,每年可减排4000吨氮氧化物。通过技术管控和精细化操作,全年公司余热利用率提高7.6%,吨熟料余热发电较去年提高每吨2千瓦时,全年超额发电约2400万千瓦时;全年吨水泥综合电耗与去年环比下降0.38千瓦时;与此同时,公司吨熟料标准煤耗下降1.5千克,与2013年相比吨熟料碳排放强度下降约2%。     湖北亚东水泥致力于打造高环保、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三高一低”的大型现代化模范水泥厂。2008-2013 年共实施能源系统优化、纯低温余热发电、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粉磨系统优化等多项技术改造工程,水泥能耗标准达到国家行业先进水平。由于亚东水泥长期保持同行业较低的“排放标杆值”,不仅能源成本远低于同业,如果今年产量保持不变,企业将获得大量富余碳排放配额,实现“成本”与“配额”的双赢。 (记者 张茜 整理) 2015-08-26 详情
湖北日报专版报道:兴发:碳资产管理助力转型发展     相较于闲置的碳资产,将配额交付给碳资产管理机构,不仅可为企业带来收益,还可以为碳市场注入流动性。     去年12月,兴发集团参与全国首单碳资产托管业务,将一百万吨碳排放权配额托管给专业的碳资产管理机构,获取固定收益。     除对已发放的配额进行管理,负责核查工作的能源管理中心及相关生产部门也从生产环节,对公司节能减排的潜力进行系统性分析。公司正在试验黄磷尾气的综合利用,如生产甲酸钙、甲酸钠、碳酸钙等可将尾气中碳素固定的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碳回收能力,理论计算生产1万吨甲酸钠可减少碳排放约6500吨。 2015-08-26 详情
湖北日报专版报道:宜化:碳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去年,通过一项废气回收技术改造,不仅公司每年多生产1万吨液化天然气,而且节省下来的碳排放权通过交易直接获利100万元。”湖北宜化集团公司科技中心主任方娅兰介绍。 去年9月,我国首单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项目落地,湖北宜化集团为首个碳金融的“尝鲜者”,以210万吨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担保,获得兴业银行4000万元贷款。     成功获得融资后,宜化集团积极实施国家推荐的通用节能技术,并通过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最终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宜化集团表示,碳市场有助于企业节能减排和盘活碳配额资产,节省融资成本,大大减低了资金占用压力。 2015-08-26 详情
湖北日报专版报道:湖北碳交易最火 全国碳交易定价中心呼之欲出     本报讯(记者吴文娟、通讯员张熙)湖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记者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悉,凭借单日成交量、市场规模和产品创新等核心指标,湖北碳市位居国内试点省市首位。     截至7月31日,湖北碳市场运行平稳,多项指标刷新行业记录,位居全国第一:二级市场交易量全国第一,湖北碳市场配额总成交量2118万吨,其中二级市场的协商议价占全国二级市场总成交量55%;二级市场交易额全国第一,交易总额5.1亿元,其中二级市场协商议价交易总额4.3亿元,占全国42%;累计日均成交量5.3万吨,占全国61%;7月日均成交量30.1万吨,占全国87%;累计引入省外和境外资金1.7亿元,数量全国第一。     湖北碳市场参与层次丰富,主体众多。当前碳交易账户2910户,其中个人占比93.1%,个人投资者参与数量在全国7个试点中遥遥领先。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博弈形成了价格均衡,湖北碳配额成交价整体运行在21至29元/吨之间。当前,其他试点市场的碳价开始逐渐向湖北靠拢,形成了全国碳交易定价中心雏形。 2015-08-26 详情
湖北日报专版报道:市场之手促排放总量下降3.14% 6行业81家企业排放强度下降     本报讯(记者吴文娟、通讯员张熙)碳市场为控排企业提供了市场化的减排激励。2014年,湖北138家企业排放总量为2.36亿吨,同比减少767万吨,排放量下降3.14%。     据调研,我省从2014年4月碳交易试点启动至2014年年底,共有50家控排企业投入47.7亿元用于节能降碳,节能改造投资比2013年同比增长38%。节能技改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碳排放量,企业也通过碳交易直接获取减排收益近1.1亿元,湖北碳市场的减排激励机制初步形成。     行业层面,9个行业实现减排。其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和其他金属制品、医药、汽车和其他设备制造、化纤6个行业,排放同比下降1037万吨;石化、水泥和食品饮料3个行业,排放增长率分别下降14.9%、5.5%和1%。企业层面,81家企业排放量同比下降1662万吨,26家企业排放增长率同比下降18.71%。     专家表示,以上数据体现了企业减排的显著效果,通过一年来的发展,湖北碳交易初步达到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减碳的目标。 2015-08-26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