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长江商报报道: 全国首单“碳保险”落地湖北   长江商报消息 “中国长江论坛·2016”武汉闭幕,协同创新绿色发展成共识 □本报记者 周舜尧 徐靓丽 李璟 刘迅 全国首单“碳保险”正式落地湖北。11月18日至19日,“中国长江论坛·2016”在武汉举行,围绕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等议题,来自国内外的数百位嘉宾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协同创新绿色发展的共识。此外,在2016中国长江论坛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创新分论坛上,华新水泥集团与平安保险签署了全国首个“碳保险”产品的意向认购协议。 中国长江论坛由中国社科院、湖北省人民政府、环保部、国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举办,中国社科院相关负责人称将把“中国长江论坛”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品牌论坛。论坛组委会将综合整理参会论文和与会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思想形成专报,报送给中央领导及国家相关部门,并整理编辑论坛与会专家的相关成果,编纂中国长江论坛论文集。 各地联合推动长江大保护 本届长江论坛期间,不少长江流域省市代表,介绍了当地强化长江流域生态修复,推动长江流域绿色、低碳生态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国家环保部总工程师刘华介绍,环境保护部门制定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2016-2017)的专项行动,目标是到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不降低,并力争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危及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基本建立。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蔡志君称,在生态建设方面,贵州省出台了三位一体的规划和“绿色贵州”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并承诺,到2020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将达95%以上,县域以上优质天气率将达92%,污水处理率将达93%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将达90%。 云南省环保厅杨春明则表示,云南省全面加强流域污染源的综合治理,近两年完成强制性经济生产有80家企业,其中有64家位于上三峡库区上游。同时,流域内40个县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均以建成。 同时,对沿江化工、造纸行业企业专项整治,沿长江、汉江、清江1公里的范围内,不再布局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1公里至15公里范围内的企业限期整顿改造,禁止没有环境容量和减排总量的项目。 实施分类保护 探索全流域治理 体制机制创新,是激发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展开讨论。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建议,要完善环境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绿色指挥棒作用,对所有环境违法案件要实现一案双查,既查企业的主体责任,也查政府的监督责任。同时,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级环保部门进行垂直管理,并建立公共广泛参与机制,推广“湖长、河长”民间管理的形式,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实现政府、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我们现在缺乏长江保护的法律法规,中央、部门、地方的权责不太清晰,在流域层面综合管理层面和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国务院三峡办水库管理司巡视员、研究员周维说,从体制机制的角度而言,目前长江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缺口,同时,国家安排了很多工程,投入大量资金,但缺少顶层设计,在流域层面没有考虑上中下游的特点和区域差别。 周维建议,实施上中下游的分类保护战略,在上游要重点加强企业污染物的排除和农村面源污染的管控,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中游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做好人水和谐和生态保护。下游要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也建议,要探索构建全流域治理模式,政府负责做好全流域治理的顶层设计,建立部门机构联席会议探讨问题及解决方案,市场主体负责实施具体项目,社会公众也要参与其中等。 此外,论坛上,一些来自欧美及印度的专家共同交流了大江大河生态保护的国际经验。美国霍巴顿和威廉史密斯学院生态环境系主任DarrinMagee以科罗拉多河和哥伦比亚河为例,介绍了美国西部河流的保护情况。他指出,在1964年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哥伦比亚河的条约,加拿大进行水的存储和控制,作为回报美国人提供水电、电能。 当前,美国政府还对科罗拉多河和哥伦比亚河流域的水权进行了量化的制定,并建立水权信托。当地通过采取水资源保护措施,购买流域内流量交易的方式,来促进相关水资源的保护和均衡调配。 首个“碳保险”产品意向认购协议签署 在2016年中国长江论坛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创新分论坛上,湖北再次打造碳金融新样本——“碳保险”。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签署了“碳保险”开发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本次协议签订之初,湖北碳交中心与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进行了多次商讨研究,并咨询了第三方核查机构和众多企业意见,最终确定了全国首个碳保险产品设计方案。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气候保护部部长李英则对长江商报表示,企业非常需要这类保障,而且国家在碳排放的管控会越来越严。以该公司为例,2014年企业在碳排放上有115万吨的缺口,花费2900多万元资金才能填补,2015年上了新设备后,二氧化碳的减排不但达标还有几十万吨的结余,等于企业可以在碳交易上少花很多钱。“碳保险会让企业在加大投入上新设备方面更有信心,一旦因为设备发生意外导致减排任务无法完成,企业能得到更多保障,减少损失。” “碳金融作为以碳资产为基础和核心的金融市场活动,能够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优势深化,使之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制度安排。”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碳金融能为碳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为碳市场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为激活与管理碳资产创造条件。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处副处长刘峰介绍,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会启动,碳交易依然会是属地化管理,国家、地方两极化管理,发改委主要确定各项制度。届时,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温室气体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于2014年4月正式启动交易,截止2016年10月31日,湖北碳市场累计交易总量2.9亿吨,占全国交易总量的80%,交易总额达68.7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创新分论坛现场。本报记者 王筝 徐楚云 摄 2016-11-21 详情
湖北日报报道: 图文:全国首单“碳保险”落地湖北 湖北日报讯 图为:中国长江论坛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创新分论坛现场。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张朋 倪娜 摄) (记者吴文娟、通讯员张熙)湖北碳市场与碳金融创新又迈出重要一步。昨日举行的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创新分论坛上,华新水泥集团与平安保险签署全国首个碳保险产品意向认购协议,平安保险将为华新集团在湖北省内的13家分(子)公司量身定制产品,并将于近期签署正式保险服务协议。全国首单“碳保险”,由此落地湖北。 分论坛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签署“碳保险”开发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碳交易相关保险新时代开启。“碳保险”是平安保险为碳排放权交易企业量身打造的一系列保险产品的总称,是企业风险管理及碳资产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平安保险财产险部负责人陈绛英介绍,碳排放权交易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会加强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新技术的应用等,必然存在一定风险,“碳保险”就是为企业在减排中由于意外情况而未能完成减排目标提供保障。下一步,还将联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共同开发更多保险产品。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带动企业投资节能减碳的积极性,该中心先后创新推出碳金融授信、碳基金、碳保险、碳众筹、现货远期上线交易等碳金融产品,进一步扩宽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通道,降低融资成本。 自2014年4月2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上线以来,交易一直十分活跃。截至今年10月31日,湖北碳交易累计交易总量2.88亿吨,占全国交易总量的80%;交易总额达68.3亿元,居全国第一。省内纳入碳交易的166家企业,2015年度总碳排放量较2014年下降6.05%,碳市节能减碳效果初显。 2016-11-21 详情
新华社报道: 碳保险在湖北落地 新华社武汉11月19日专电(记者徐海波)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平安保险18日签署碳保险开发战略合作协议。随后,总部位于湖北的华新水泥集团与平安保险签署了碳保险产品的意向认购协议,标志碳保险在湖北落地。 据悉,平安保险将为华新集团旗下位于湖北省的13家子公司量身定制碳保险产品设计方案,并于近期签署保险服务协议。这是今年以来继“现货远期”产品上线后,湖北绿色金融创新成果的又一样本。 据了解,国际市场上碳保险主要针对交付风险,有碳信用价格保险、碳交付保险、碳排放信贷担保等产品。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市场碳保险业务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企业的需求。未来,平安保险还将联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共同开发更多保险产品,为企业服务。 2016-11-21 详情
长江日报报道: 湖北绿色金融又出创新成果 本报讯(记者康鹏 通讯员张熙)昨日在中国长江论坛·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创新分论坛上,全国首单“碳保险”在武汉成功落地,是今年继“现货远期”产品上线后,湖北绿色金融又一个创新成果。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平安湖北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发了“碳保险”业务。昨日,华新集团签订意向认购书,买下全国首份“碳保险”产品。平安保险将为华新集团旗下13个子公司量身定制产品设计方案,将于近期签署正式协议。 碳交易是一种新生事物,是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一种市场手段。政府每年给予控排企业一定的碳配额,如果超额排放,要到碳市场上去购买碳配额,而企业如果实现减排,就可把多余的碳配额卖到市场上获利。 碳交易衍生出碳金融,碳保险正是碳金融的一种,针对碳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碳价格波动、交付风险等。比如,企业购买了“碳保险”产品,若环保设备由于意外无法按预期工作,导致排放超标,而需要到市场上购买碳配额,这部分损失就由保险公司赔付。“赔的不是设备本身,而是设备故障造成的环境后果。”相关负责人介绍。 华新集团气候保护部负责人表示,有了这份保险以后,企业心里更有底,可以更放心地加大环保设备投入。2014年首次列入控排名单的这家水泥企业,碳配额缺口达到115万吨,企业花了近3000万元,到碳市场去购买配额。为此,企业投入巨资上了节能减排设备,到2015年,碳配额有了几十万吨的盈余,价值近千万元。仅这一项,就为企业挽回了数千万元的损失,并创造了效益。同时,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减少了9%,同时还大大节省了电、煤的费用,降低了成本。 湖北碳市场于2014年4月开市,是全国7个试点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碳市场,成交量、交易额等占到全国的80%以上。在湖北,共有166家控排企业,分布在钢铁、石化、水泥等行业。 昨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明年我国将启动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目前正在做准备工作。据悉,明年我省控排企业的门槛将从年耗6万吨标准煤降低至1万吨,届时碳市场的企业主体将大大增加,交易将进一步活跃。 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一定的二氧化碳配额,发放给有排污需求的企业,配额富余企业可将富余配额出售给配额不足的企业,以此形成一定减排收益。 2016-11-21 详情
湖北之声报道: 全国首单“碳保险”今天落地湖北 长江云报道(湖北之声记者李丽 通讯员马清卿)今天(18日)下午,华新水泥集团和平安保险在武汉签署了碳保险产品认购协议,标志着全国首单“碳保险”正式诞生!这也意味湖北碳金融又多了一位成员,全国绿色金融创新又添一个新样本。 当天,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签署了“碳保险”开发战略合作协议。紧接着,华新水泥集团与平安保险签署碳保险产品认购协议,平安保险将为华新集团旗下位于湖北省的13家分子公司量身定制产品设计方案,并于近期签署正式保险服务协议。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团体财产险部副总经理陈绛英介绍:“对于因为意外事故导致的生产中断,包括环境污染,包括因为环境因为节能减排不能达到预期要求产生的要额外购买碳排放权的支出都属于我们的保障范围。” 至此,碳交易开启了“保险时代”。“碳保险”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及碳资产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是继碳金融授信、碳资产质押贷款、碳基金、碳资产托管、碳债券、境外投资者入市、碳众筹和今年上线交易的现货远期之后的又一碳金融成果,成为湖北省利用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载体。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企划总监张熙介绍:“这些碳金融产品都是为企业服务的,一旦推广出来,企业觉得有需要都可以应用得到。因为一味限制企业排放(二氧化碳),他们会觉得这是紧箍咒,更多的让他们认识到这是碳资产,发挥资产属性,这对他们来说有比较重要意义。” 曾经是碳排放大户的华新水泥,2014年因为超额排放,曾花费2900万购买碳金融产品支付超出的配额;去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又从碳金融市场赚回1000多万。尝到甜头后,这次华新水泥签下了全国首单碳保险,有了这份“碳保险”,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气候保护部部长李英告诉记者,企业会更大胆地探索节能减排新路径:“平安保险给咱们的节能减排设备相当于再加一道保障,有了这个保障以后呢,我们可能就会进一步投入节能减排设施,有的设备更新我们会加大投入。” 得益于不断创新的碳金融产品,截止今年10月31号,湖北碳市场累计交易总量2.9亿吨,占全国交易总量的80%,交易总额达68.7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见习编辑 刘小笛) 2016-11-21 详情
荆楚网报道: [2016长江论坛]全国首单“碳保险”正式落地湖北 全国首单“碳保险”正式落地湖北。记者安立 摄 荆楚网消息(记者 安立)11月18日下午,在2016年中国长江论坛——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创新分论坛上,全国首单“碳保险”正式落地湖北,是今年即“现货远期”产品上线后,湖北绿色金融又一个创新成果。 当天,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签署了“碳保险”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华新水泥集团与平安保险签署了全国首个碳保险产品的意向认购协议,平安保险将为华新集团旗下位于湖北省的13家分子公司量身定制产品设计方案,并于近期签署正式保险服务协议。 “碳保险”是平安保险为碳排放权交易企业量身打造一系列保险产品的总称,是企业风险管理及碳资产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平安保险一直在积极研发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概念相结合的保险产品,这次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合作,研发针对性的产品,是在环保保险产品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2016年中国长江论坛——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创新分论坛。记者安立 摄 “目前国内市场碳保险业务相对单一,无法切实满足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企业需求,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共同开发更多保险产品为更多的企业服务。”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总经理毕伟介绍,国际市场上碳保险主要针对交付风险,目前有碳信用价格保险、碳交付保险、清洁发展机制支付风险保险、碳排放信用价格、碳交付保险,碳排放信贷担保等产品。 湖北碳交中心企业服务部经理张冯雪介绍,近两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二十多种碳金融产品,但真正实现可复制的仅碳配额质押贷款、碳基金、碳配额托管等几种。张冯雪表示,湖北碳交中心每一个碳金融产品都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慎重研究后推出的,“这些碳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进一步扩宽了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通道,降低融资成本,带动企业投资节能减碳的积极性。” 湖北碳交中心与协鑫金融集团签订CCER产品创新协议。记者安立 摄 8月31日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大力发展绿色信贷”“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动员社会资本”“发展绿色保险”“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等多重激励机制创新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本次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联合开发的“碳保险”,是国内保险业首次踏入碳市场的大胆尝试和对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表现。 此次会议上,湖北碳交中心还分别与协鑫金融(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签订了CCER产品创新协议和低碳产业基金协议。 湖北碳交中心与北京神雾环境能源集团签订低碳产业基金协议。记者安立 摄 2016-11-21 详情
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首单“碳保险”落地湖北 中新社武汉11月18日电 (马芙蓉 张熙)18日在武汉召开的“碳金融创新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分论坛”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和华新水泥集团签署了“碳保险开发合作协议”和“中国首单碳保险服务协议”。 上述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国首单“碳保险”正式落地湖北。这是今年湖北“现货远期”上线后,在碳金融产品创新成果方面的又一新样本。 据介绍,“碳保险”是平安保险为碳排放权交易企业量身打造的一系列保险产品的总称,是企业风险管理及碳资产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帮助购买减排设备的企业,达到预期减排目标。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为带动企业投资节能减碳的积极性,该中心先后创新推出碳金融授信、碳基金、碳保险、碳众筹、现货远期上线交易等碳金融产品,进一步扩宽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通道,降低融资成本。 湖北是中国7个碳交易试点之一,华中地区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份。截至今年10月31日,湖北碳交易系统共开通碳交易账户7577户。碳市场交易活跃,二级市场交易量、交易额、累计日均成交量、月度日均成交量、引进省外和境内资金数量均居中国第一。 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一定的二氧化碳配额,发放给有排污需求的企业,配额富余企业可将富余配额出售给配额不足的企业,以此形成一定减排收益。(完) 2016-11-21 详情
楚天都市报报道:全国首单“碳保险”落地我省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卢成汉 通讯员马清卿 实习生颜敏月)昨日,在长江论坛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创新分会场,华新集团与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签署了碳保险产品意向认购协议,这标志着全国首个“碳保险”正式落地我省,助推我省碳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华新水泥股份公司气候保护部部长李英说,华新公司共投入减排设施5亿多元,虽然如此,但在2014年,超额排放115万吨,企业因此购买了近3000万元的碳配额。此次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与华新公司签署“碳保险”,再也不用担心设施不给力,而造成碳排放超额问题。 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华新签署保险协议后,将为该公司的减排量进行保底,一旦超过排放配额,将给予赔偿,这是环保保险产品领域的一次重要的突破。 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企业服务部负责人张冯雪介绍,截至今年9月,我省碳排放权交易累订成交量2.86亿吨,成交额近68亿元,为全国第一。 2016-11-21 详情
湖北经视报道:《经视直播》栏目:全国首单碳保险正式落地湖北 2016-11-18 详情
湖北电视台报道:《新闻360》栏目:湖北在全国首推“碳保险” 视频连接: http://news.hbtv.com.cn/p/379924.html 视频在第13分05秒时播出 2016-11-18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