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绿色出行网报道: “低碳中国媒体行”首站 武汉探寻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      日前,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该规划的批复意味着以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组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继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都市圈、成渝经济圈等地区后正式进入我国城市群序列。针对该地区共建生态文明方面,规划中明确指出应“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构筑生态屏障,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     2015年4月8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基金、中国改革报等单位联合中国新闻社、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携手组成的“低碳中国行2015——低碳中国媒体行”首站来到长江中游城市武汉。此次,低碳中国媒体行“造访”武汉,正是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一国家大战略以及“长江论坛”在武汉召开的背景,以媒体的独特视角,探寻未来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     活动当天“低碳中国媒体行”的主要成员,参加了“长江论坛分论坛——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论坛”。并组织了中央及地方媒体对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进行了探访,与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及来自各地发改委的同志一同对“全国统一碳市场能力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论坛”中,国家发改委、长江沿线部分省市发改委代表以及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共聚武汉,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献言献策。与会专家共同呼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社会节能减排,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建议将湖北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形成与上海、深圳等传统金融中心并行的新兴绿色金融体系,从政策和金融层面支撑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发展,助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为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国家大战略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现生态长江,建设美丽中国等内容,论坛当天还正式对外发布了“文明武汉、生态长江、美丽中国”的长江宣言,该宣言倡议内容包括:“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生态文化,普及低碳理念,着力构建新气候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的有效机制;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联动机制;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共谱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新华章”等促进区域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长江沿线特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但同时,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是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继续先污染后治理这一传统路径?还是总结过去的经验,探索新的管理机制?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席、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提出:“碳市场是治理城市群中城市病的有效市场手段,通过对排放进行总量控制,运用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不仅能够增强产业的集中度和技术先进度,增强产业的竞争力,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社会减排成本,充分调动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将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支撑。”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家碳市场管理部门——国家发改委气候司蒋兆理处长的呼应。据了解,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是中央改革领导小组重点任务之一。为推动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正式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7号令),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拟在湖北、北京、天津等七省市碳交易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     据“低碳中国媒体行”随行记者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采访了解,中央先后在中部湖北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低碳城市、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试点、示范,为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谋划“中部绿色崛起”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而湖北作为中部唯一的碳市场,自2014年启动以来备受关注。经过一年的运行,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总成交额、日均成交量等市场指标仅次于欧盟碳市场,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截至2015年3月31日,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1186万吨,交易总额2.7亿元,分别占全国成交总量48%和成交总额的32%;同时,湖北碳金融产品创新数量与规模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各类碳金融授信已达800亿元。与此同时,碳市场的建立极大的调动了企业投资减排、主动减排的积极性。据统计,碳交易启动后,企业2014年在节能改造上的投资比2013年提高38%,部分控排企业通过碳交易已经直接获取减排收益5534万元。     湖北碳交易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总量控制交易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工业排放,降低社会平均减排成本,其市场机制下形成的碳金融市场为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转型发展和生态补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进一步带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鉴于此,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湖北省行政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经济学会会长邹德文提出:“中部地区是我国碳金融市场天然的资金凹地,湖北武汉已初具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碳定价中心雏形,建议在武汉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通过金融市场手段推进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低碳中国行”系列活动主办方透露,作为“低碳中国行2015”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中国媒体行”,继去年成功深入各地举办“低碳中国专家院士行”、“低碳对话”等活动的经验,从武汉首站开始继续深入各地通过众多主流媒体的参与,实地了解和探访各地低碳发展现状及经验,向公众传播国内低碳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使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和政策能更加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全社会。另据主办方介绍,今年“低碳中国行2015”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年度低碳榜样评选工作也将于近日开展。今年的“低碳榜样”评选工作,将由300多家单位联合组成的中国低碳联盟和相关行业协会紧密配合下开展征集申报,深入发掘本年度的优秀低碳故事案例。 2015-04-09 详情
《长江日报》报道:首期募资5000万元 全国首个碳信托基金启动     昨日下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招银国金投资有限公司发起的全国首个碳信托基金正式启动。第一期资金规模5000万元,第二期6000万元预期将于5月发行。     该基金专注于我国试点地区的配额一级、二级市场,以及中国自愿减排量的一级、二级市场,投资范围是在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进行配额和国家核证资源减排量之间的价差进行交易盈利。     招银国金投资有限公司业务七部总经理冀承表示,湖北碳交易市场价格稳定、日均成交量占据全国市场的56%,因此公司将重点关注并参与市场建设。 2015-04-09 详情
《长江商报》报道: 全国首支碳信托投资基金在汉启动        长江商报消息 第一期资金规模达5000万元,二期6000万元预计5月发行     □本报记者 孙思 周舜尧 柯美杰     由招银国金发起成立的招金盈碳一号碳排放投资基金昨日在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启动,这是国内首支碳排放信托投资基金。     据招银国金相关负责人冀承介绍,招金盈碳一号碳排放投资基金将专注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配额一级、二级市场,以及我国自愿减排量的一级、二级市场中的交易机会,基金将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的交易。第一期资金规模5000万元,二期6000万元预计5月发行。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国内首支面向公众募集的碳信托产品,碳排放投资基金引导社会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为具有良好减排项目开发潜质的企业提供资金需求,一方面能够大力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节能减排融资,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据悉,中部湖北成立的碳市场经过一年的发展,目前总成交量、总成交额、日均成交量等市场指标仅次于欧盟碳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碳市场。     A     全国4支碳市场基金全部进入湖北     昨日,全国首个碳信托基金宣布正式进入湖北碳市场,至此,全国相继设立的4支碳市场基金目前已全部进入湖北碳市场。与此同时,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也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式签订“碳市场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湖北碳市场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向全国碳市场和金融市场延伸。     据了解,发展和丰富多层次的碳金融衍生产品,是我国各地交易所、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共同探索的金融业务创新内容。招金盈碳一号碳排放投资基金是国内首支投资于碳市场的信托投资基金,第一期资金规模5000万元。     湖北省发改委副巡视员董发元介绍,湖北务实推进碳排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今年3月31日,湖北碳排放交易协商议价转让836万吨,交易额突破2亿元,促成碳排放权质押贷款4.4亿元。     董发元表示,国务院日前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是对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贯彻落实,《规划》明确提出了共建生态文明,那么碳市场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既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务院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预示着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发展和碳市场方面的创新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城市群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生态文明的重点区域,共建生态文明既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未来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董发元说,碳市场建设是利用市场机制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切入点,推动长江沿线碳市场建设迫在眉睫。     据统计,碳交易启动后,控排企业2014年在节能改造上的投资比2013年提高38%,部分控排企业通过碳交易已经直接获取减排收益5534万元。     B     碳金融市场可成为武汉特色     湖北是全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湖北碳市场运行一年以来,通过市场机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各项市场指标均为全国领先,碳金融创新举措接连不断,备受国内外的关注。     “都说摸着石头过河,知道石头在哪,河才过得快。”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碳金融市场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个由人为规定而形成的市场,它是一种消费品,没有钱或者消费水平低就可以少排放少收费,因为消费品经过厂商、经过企业,它是一种中间产品。就目前碳市场的建立,潘家华最后将碳的属性定位在投资品。     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邹德文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中部地区是我国碳金融市场天然的资金凹地,武汉已初具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碳定价中心雏形,建议在武汉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通过金融市场手段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邹德文说,把碳金融中心放在武汉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从国家战略来说,放在武汉,有利于形成中部地区均衡发展和全方位开放开发的格局。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城市群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有要素市场建设,各城市也都要有自己的特色,长三角中上海有证券交易所,珠三角中深圳也有证券交易所,新三板在北京,武汉则可以打造碳金融市场。     辜胜阻说,碳金融市场是治理城市群中城市病的有效市场手段,通过“总量控制+市场激励”的模式,不仅能够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社会减排成本,充分调动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     C     借助环保产业打造经济新增长级     碳排放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昨日,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在长江论坛上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应该强化环境污染治理,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并借助环保产业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级。城市群的精髓是联合,优势在整体,宗旨是分工合作。     万本太说,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定要加大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编制和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实施水排污许可证制度,从严控制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在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上,农村地区要加强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垃圾和污水处理。”万本太表示,要防止城市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强化跨省市断面水质考核监管,确保跨界水环境水质达标。     大气环境治理目前格外受公众关注。万本太介绍,据2014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空气污染已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的重要环境特征,长江中游多个城市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都比较靠后,应该建立健全长江中游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他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已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去年湖南省环保行业总产值达到1350亿元,居全国前十,武汉、长沙、南昌都集聚着众多全国知名的优秀环保企业,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必将为环保产业带来新的重要机遇。     万本太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完全有能力借助环保产业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级,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将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支撑。建议将武汉建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     湖北武汉已初具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碳定价中心雏形。建议在武汉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通过金融市场手段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邹德文     招金盈碳一号碳排放投资基金昨日在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启动。 2015-04-09 详情
《长江日报》报道:专家呼吁: 在武汉设立全国碳金融中心     本报讯(记者张隽玮)“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是要素市场建设,湖北碳市场优势将成为城市群发展的发动机。”昨日,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席、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建议在武汉设立全国统一碳金融中心及全国碳市场,通过金融市场手段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上海、深圳、北京分别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已拥有丰富的要素资源:上海有黄金、期货、证券市场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使其成为华南金融中心;新三板交易所落户北京已成定局。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需要碳金融中心落户其核心城市武汉,形成与沪、深等传统金融中心并行的新型绿色金融体系。”辜胜阻说。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茂清表示,随着产品的多元化,碳交易市场必定要形成金融交易中心,湖北需要这一资源,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绿色崛起道路。     目前全国共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广东、湖北。湖北作为中部唯一的碳市场,自2014年启动以来,总成交量、总成交额、日均成交量等市场指标仅次于欧盟碳市场,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第一。截至今年3月,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和交易总额分别占全国比重的48%和32%。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内处处长蒋兆理透露,2016年将是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之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还有几年的时间努力发展”。     武汉地区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按照规划中国碳市场分为试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两个发展阶段,试点将在今年结束,因此各试点地区都将发展成为国家级的碳交易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竞争激烈。     参与北京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表示,要争取全国统一碳金融中心落户武汉,第一关是完成2014年度的碳排放履约工作。在此基础上,湖北能否将本地经验拓展至全国、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将成为争取全国统一碳金融中心落户的关键。 2015-04-09 详情
荆楚网报道: [聚焦长江论坛]专家呼吁武汉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 长江论坛“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分论坛现场     荆楚网消息(记者刘申、通讯员张熙、实习生彭旸)4月8日在汉召开的长江论坛“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分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等嘉宾,共同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辜胜阻提出,发展碳市场是治理城市群中城市病的有效市场手段。通过对排放进行总量控制,运用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不仅能够增强产业的集中度和技术先进度,增强产业的竞争力,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社会减排成本,充分调动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将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支撑。”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处处长蒋兆理说,“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也是中央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据了解,为推动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国家发改委2014年12月正式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拟在湖北、北京、天津等七省市碳交易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陈志祥介绍,湖北作为中部唯一的碳市场,自2014年启动以来备受关注。截至目前,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1186万吨,交易总额2.7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碳交易启动后,企业2014年在节能改造上的投资比2013年提高38%,部分控排企业通过碳交易已经直接获取减排收益5534万元。     会上,辜胜阻、潘家华等专家共同呼吁:建议将湖北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形成与上海、深圳等传统金融中心并行的新兴绿色金融体系。从政策和金融层面支撑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发展,助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2015-04-08 详情
香港文汇网报道: 湖北或可成為全國性碳金融中心     【文匯網訊】(記者 梁珊珊 武漢報道)2015年4月8日,長江論壇分論壇——中國碳市場創新與城市群發展論壇在湖北武漢舉行,與會專家共同呼籲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用市場化的手段引導社會節能減排,控制污染排放總量。      呼籲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      在此次論壇上,中國民主建國會副主席、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提出:「碳市場是治理城市群中城市病的有效市場手段,通過對排放進行總量控制,運用市場手段淘汰落後產能,不僅能夠增強產業的集中度和技術先進度,增強產業的競爭力,避免產業轉移帶來污染轉移,同時還能有效降低社會減排成本,充分調動企業主動減排的積極性。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將是實現「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可持續發展,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支撐。」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國家碳市場管理部門——國家發改委氣候司蔣兆理處長的呼應。據瞭解,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是中央改革領導小組重點任務之一,為推動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國家發改委去年12月正式發佈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17號令),進一步明確了全國碳市場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體系,擬在湖北、北京、天津等七省市碳交易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      湖北或可成為全國性碳金融中心      中央先後在中部湖北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低碳城市、排污權交易等一系列圍繞「兩型社會」建設的試點、示範。作為中部唯一的碳市場,自2014年啟動以來,湖北碳市場總成交量、總成交額、日均成交量等市場指標僅次於歐盟碳市場,位居全球第二、中國第一。截至2015年3月31日,湖北碳市場總成交量1186萬噸,交易總額2.7億元,分別佔全國成交總量48%和成交總額的32%;同時,湖北碳金融產品創新數量與規模始終保持全國第一,各類碳金融授信已達800億元。而企業投資減排、主動減排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2014年企業在節能改造上的投資比2013年提高38%,部分控排企業通過碳交易已經直接獲取減排收益5534萬元。      湖北碳交易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總量控制交易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控制工業排放,降低社會平均減排成本,其市場機制下形成的碳金融市場為欠發達地區低碳發展、轉型發展和生態補償提供了充足的資金,進一步帶動了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共湖北省委黨校副校長、湖北省經濟學會會長鄒德文提出:「中部地區是我國碳金融市場天然的資金凹地,湖北武漢已初具全國碳市場中心、碳金融中心、碳定價中心雛形,建議在武漢建設全國碳金融中心,通過金融市場手段推進助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5-04-08 详情
湖北省政府网报道: 长江论坛在汉举行 专家呼吁将武汉建成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    4月8日,长江论坛分论坛--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近百专家学者共聚东湖之滨,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献言献策。     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共同呼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社会节能减排,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同时,建议将湖北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助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席、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碳市场是治理城市群中城市病的有效市场手段,不仅能够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社会减排成本,充分调动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将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支撑。同时,他还建议将武汉建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     “湖北武汉已初具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碳定价中心雏形。”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湖北省经济学会会长邹德文说,“建议在武汉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通过金融市场手段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湖北作为中部唯一的碳市场,自2014年启动以来经过一年的运行,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总成交额、日均成交量等市场指标仅次于欧盟碳市场,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截至2015年3月31日,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1186万吨,交易总额2.7亿元,分别占全国成交总量48%和成交总额的32%。同时,湖北碳金融产品创新数量与规模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各类碳金融授信已达800亿元。与此同时,碳市场的建立极大的调动了企业投资减排、主动减排的积极性。据统计,碳交易启动后,企业2014年在节能改造上的投资比2013年提高38%,部分控排企业通过碳交易已经直接获取减排收益5534万元。 2015-04-08 详情
荆楚网报道: [聚焦长江论坛]中国首个碳信托基金在武汉启动 首期募资5000万元 碳信托基金启动仪式现场     荆楚网消息(记者刘申 实习生郑旸)4月8日,在汉召开的长江论坛“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分论坛上,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招银国金投资有限公司发起的全国首个碳信托基金正式启动。     据了解,发展和丰富多层次的碳金融衍生产品,是我国各地交易所、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共同探索的金融业务创新内容。招金盈碳一号碳排放投资基金是国内首支投资于碳市场的信托投资基金,第一期资金规模5000万元。     招银国金投资有限公司业务七部总经理冀承表示,基金专注于我国试点地区的配额一级、二级市场,以及中国自愿减排量的一级、二级市场,基金将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的交易。 在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通过碳基金产品可以引导公众资金更多的投向具有良好环境和社会效应的减排项目。同时,有利于促进控排企业、减排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2015-04-08 详情
《支点》报道: 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论坛在汉召开 湖北致力打造全国性碳金融中心      (本网讯 记者林楠)2015年4月8日,长江论坛分论坛——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国家发改委、长江沿线部分省市发改委代表以及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共聚东湖之滨,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献言献策。与会专家共同呼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社会节能减排,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建议将湖北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形成与上海、深圳等传统金融中心并行的新兴绿色金融体系,从政策和金融层面支撑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发展,助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随着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长江沿线特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但同时,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是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继续先污染后治理这一传统路径?还是总结过去的经验,探索新的管理机制?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席、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提出:“碳市场是治理城市群中城市病的有效市场手段,通过对排放进行总量控制,运用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不仅能够增强产业的集中度和技术先进度,增强产业的竞争力,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社会减排成本,充分调动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将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支撑。”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家碳市场管理部门——国家发改委气候司蒋兆理处长的呼应。据了解,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是中央改革领导小组重点任务之一。为推动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正式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7号令),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拟在湖北、北京、天津等七省市碳交易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     中央先后在中部湖北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低碳城市、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试点、示范,为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谋划“中部绿色崛起”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而湖北作为中部唯一的碳市场,自2014年启动以来备受关注。经过一年的运行,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总成交额、日均成交量等市场指标仅次于欧盟碳市场,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截至2015年3月31日,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1186万吨,交易总额2.7亿元,分别占全国成交总量48%和成交总额的32%;同时,湖北碳金融产品创新数量与规模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各类碳金融授信已达800亿元。与此同时,碳市场的建立极大的调动了企业投资减排、主动减排的积极性。据统计,碳交易启动后,企业2014年在节能改造上的投资比2013年提高38%,部分控排企业通过碳交易已经直接获取减排收益5534万元。     湖北碳交易的实践充分证明,总量控制交易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工业排放,降低社会平均减排成本,其市场机制下形成的碳金融市场为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转型发展和生态补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进一步带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鉴于此,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湖北省行政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经济学会会长邹德文提出:“中部地区是我国碳金融市场天然的资金凹地,湖北武汉已初具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碳定价中心雏形,建议在武汉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通过金融市场手段推进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5-04-08 详情
《湖北日报》报道:武汉“全国碳金融中心”呼之欲出     湖北日报讯  (记者吴文娟、通讯员张熙)“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分论坛上,经济学家辜胜阻等与会专家共同呼吁: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从政策和金融层面支撑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发展,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支撑。”辜胜阻提出。     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家碳市场管理部门——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处处长蒋兆理的呼应。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将在湖北、北京、天津等七省市碳交易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湖北作为中部唯一的碳市场,自2014年启动以来,总成交量、总成交额、日均成交量等市场指标,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     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邹德文认为,中部地区是我国碳金融市场天然的资金凹地,武汉已初具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碳定价中心雏形,建议在武汉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通过金融市场手段推进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湖北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武汉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有底气。”辜胜阻说,建议国家将武汉由试点碳市场过渡为全国性碳市场,支持发展壮大配额和CCER现货市场,探索碳现货远期交易,建立现货和远期并行的高流动性统一市场体系。     他呼吁,国家应该考虑按照城市群配置要素市场,珠三角有深交所,长三角有上交所,新三板花落北京,武汉作为城市群代表逐梦第四级,也应有新支撑,国家在整个产业规划和布局上应予以考虑,释放一些政策红利。 2015-04-08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