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全国首支碳基金发布会在汉举行     (本网讯 记者 林楠 实习生 刘雅露)11月26日下午,湖北省碳金融创新项目签约仪式暨全国首支碳基金发布会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举行,省政府许克振副省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仪式并做重要讲话。     仪式上,华能集团与诺安基金共同发布了全国首支监管部门备案的“碳排放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与民生银行武汉分行签署规模达20亿元的全国最大碳债券意向合作协议;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与华能武汉发电有限公司,光大银行武汉分行与湖北金澳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总额4亿元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     据悉,全国首支碳市场基金由诺安基金子公司诺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外发行,第一期资金为3000万元。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作为该基金的投资顾问,将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投资。该基金的启动表明碳市场作为新兴资本要素市场体系,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和认可,预示着碳市场与金融市场全面接轨。     此次签约的4亿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是继今年9月份,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湖北宜化集团合作发放了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后,对该碳金融创新品种的规模再扩大。     自今年4月2日开市以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各项交易数据均居全国首位,市场运转良好,市场机制促进经济低碳转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效果初步显现。目前,湖北碳排放权累计交易量608万吨、交易额1.5亿元,而在碳基金发布当天,碳排放权交易量为61652吨,成交额约150万元。     此次碳基金对外发布、碳债券意向发行和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系列项目签约,是湖北碳市场金融创新的全面突破,标示着湖北碳市场建设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2014-11-27 详情
全国首支碳基金在汉发布 碳期货试点有望落户湖北    本报讯(记者肖娟 通讯员张熙)昨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在汉三箭齐发。全国首支碳基金的对外发布、碳债券的意向发行和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签约,将有力助推碳期货试点落户湖北。     据悉,“碳排放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作为全国首支监管部门备案的基金,一期定向募集3000万元;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与民生银行武汉分行签署规模达20亿元的全国最大碳债券意向合作协议;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与华能武汉发电有限公司,光大银行武汉分行与湖北金澳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总额4亿元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     碳交易的一个利好信号是,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本月12日在京发布,中国承诺2030年达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峰值。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将促使碳排放权交易进入活跃阶段。     碳价会不会被炒成黄金价,碳基金收益有多高?首支碳基金发行方诺安基金董事长秦维舟介绍,3000万元主要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募集,运行成熟将会对个人投资者开放,但碳配额不会作为稀缺资源来大肆炒作。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会员部副经理张冯雪介绍,自今年4月2日启动至今,该中心累计交易量608万吨,交易额1.5亿元,均位居全国首位。但日均现货交易量为4.5万吨,较之欧盟碳交易市场,不到其1/8。     据悉,欧盟碳交易市场日均现货交易量达到80万—100万吨,这个数字还仅占其全部交易的5%左右,另外的95%是期货交易。 2014-11-27 详情
武汉发行全国首只碳基金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郑玮 通讯员 张熙)昨日,华能集团与诺安基金在汉共同发行全国首只碳基金,首批基金金额3000万,全部投放于湖北碳交易市场,这标志着湖北碳市场与金融市场全面接轨。     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宁金彪介绍,此次发行的两只基金交易标的为碳配额和CCER。所谓碳配额,即为政府分配给各控排企业的,企业依法向大气排放一定数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权利,当企业实际排放量超出所得配额,超出部分需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支出超排放成本,反之,则可在市场上出售,获得减排收益,由此实现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控制。CCER则是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由采用了新能源或新技术带来节能减排效果的项目,经第三方机构认证,国家发改委签发产生,可用于抵扣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指标。     现场,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也与民生银行武汉分行签署规模达20亿元的全国最大碳债券意向合作协议,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与华能武汉发电有限公司,光大银行武汉分行与湖北金澳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总额4亿元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     会议还透露,湖北正在申报全国首个碳期货试点,随着碳市场与金融的进一步融合,未来将有更多以碳资产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涌现。     截至昨日,湖北碳排放权累计交易量608万吨,交易额1.5亿元,均位居全国首位。 2014-11-27 详情
全国首只证监会备案碳基金在武汉成立    11月26日,湖北省碳金融创新项目签约仪式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举行。仪式上,全国首只证监会备案的“碳排放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基金正式宣布成立,并启动运行;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与民生银行(600016)武汉分行签署规模达20亿元的全国最大碳债券意向合作协议;建设银行(601939)湖北省分行与华能武汉发电有限公司,光大银行(601818)武汉分行与湖北金澳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总额4亿元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及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仪式。     据介绍,此次成立的碳基金由诺安基金(博客,微博)子公司诺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外发行,首期募集资金3000万元已经全部到位。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作为该基金的投资顾问,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投资。该基金的成立表明碳市场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和认可,预示着碳市场与金融市场全面接轨。自今年4月2日开市以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始终致力于开展各类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此次碳基金对外发布、碳债券意向发行和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签约,标志着湖北碳金融创新和碳市场培育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2014-11-27 详情
[湖北新闻]湖北发布全国首支碳基金 视频链接如下:     http://news.cntv.cn/2014/11/27/VIDE1417094766581578.shtml 2014-11-27 详情
全国首支碳基金在汉成立     湖北日报讯 (记者廖志慧、通讯员张熙)继全国首单碳质押权贷款成功签约后,湖北碳金融市场又迎来一名新成员:碳基金。昨日,华能集团与诺安基金在汉共同发布全国首支“碳排放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基金,金额为3000万元。     诺安基金董事长秦维舟出席发布会。他说,尽管该基金资产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湖北正努力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工业基础好,碳市场活跃度全国第一。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碳市场有较好成长空间。     碳基金相当于“中介”,能灵活连接买方和卖方,能有效提升碳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只要湖北市场流动性好,活力能力强,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都会流向这里,未来也将有更多的衍生产品。”秦维舟认为,湖北有望成为全国的市场。     该基金的启动,也表明碳市场作为新兴资本要素市场体系,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以前是碳市场这个圈子自己在玩,现在和金融接轨了,玩的人多了,以后会更好玩。”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王海打比方说。     签约仪式上,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与民生银行武汉分行还签署了20亿元的碳债券意向合作协议,这既是湖北发行的第一个碳债券,也是全国目前签约规模最大的碳债券。此外,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与华能武汉发电公司、广大银行武汉分行与湖北金澳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3亿元和1亿元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用于企业节能降耗。     湖北碳交易自今年4月2日启动以来,累计交易量608万吨、交易额1.5亿元,均居全国首位。开户914户,企业126户,个人742户,机构46户。在碳金融创新方面,已有碳质押贷款、碳债券、碳基金,目前正积极争取碳期货试点。     副省长许克振出席签约仪式。 2014-11-27 详情
我省成立全国首支碳基金——湖北碳市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国第一     昨日,全国首支碳基金在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宣告成立,首批规模3000万元。自此,我省企业买碳、卖碳,有了专项资金扶持。     当日,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民生银行武汉分行签署规模达20亿元的碳债券意向合作协议,这也是全国最大的一笔碳债券。此外,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与华能武汉发电有限公司、光大银行武汉分行与湖北金澳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总额4亿元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     今年4月2日鸣锣开市的湖北碳市,截至昨日共交易608万吨碳,交易额达到1.5亿元,均位居全国七大碳市之首。     上述三大签约,再一次激发了我省碳金融市场活力。碳交易是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净化空气的核心长远举措。湖北省碳排放交易中心介绍,我省还在着手设计碳期货等多品种碳金融产品,以进一步活跃碳市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以减排为目的的市场工具,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一定的二氧化碳配额,发放给有排污需求的企业,配额富余企业可将富余配额出售给配额不足的企业,以此形成一定减排收益。     碳交易兴起,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涉足碳金融。记者了解到,除了各类基金,各大银行也在积极备战“碳金融”,已经推出了碳交易的投融资、碳期权期货、碳指标交易等业务。 2014-11-27 详情
国内首只碳基金在汉上市——碳排放交易“钱景”可期 湖北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昨日,我国首只碳基金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低调上市。基金发起方、诺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秦维舟表示,该基金首批规模为3000万元,“将全部投向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排放市场“钱途”引大亨投资     开市半年后,我省碳市场引起了资本大亨们的兴趣。秦维舟表示,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以碳排放权为代表的国内排污权交易市场将会拥有值得期待的“钱景”。     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我国则有望成为全球排污权交易第二大市场。“在7个国家试点中,湖北碳市各项指标处于领先位置。”对此,基金发起方、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宁金彪直言,非常看好湖北碳市,“希望在金融创新上有更大的突破”。     据介绍,上述基金首期规模设计为3000万元,将全面参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投资。 同样在昨天,一项总额为20亿元的碳债券合作协议正式签署,这也是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碳债券。     全国性交易规则或年底出台     “各项指标都是全国第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王海表示,持续的创新赢得了个人和机构的关注,“很多机构和企业都上门谈合作”。     据最新统计,目前我省碳市开户数为914户,其中企业、个人和机构分别为126户、742户和46户,“累计交易量608万吨、交易额突破1.5亿元”。     前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公开透露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有望在今年底出台,“同时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在2016年开始运行”。     据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正积极申报碳期货业务,争取成为全国第一个碳期货试点。 2014-11-27 详情
湖北进军全国碳金融中心     湖北日报讯 (实习生翟玉盼、记者廖志慧、通讯员张熙)昨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悉,继敲锣开市、活跃交易之后,我省正向“全国碳金融中心”进军。     截至昨日,今年4月初开市的我省碳交易市场,交易量已达563万吨,占全国总量46%;日均成交量为4.5万吨,占全国日均总量的56%,已成全国第一大碳交易市场。     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介绍,开市以来该中心获得建行、民生和浦发三家银行600亿元碳金融授信,并于9月初完成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     当前,该中心已开始着手设计碳基金、碳信用、碳债券、碳期货等多品种碳金融产品。在具体碳金融项目上,该中心正筹备碳排放权质押贷款项目约计8.8亿元,筹备设立3000万元的全国首个公募碳市场基金,以便于碳市场交易。 2014-11-06 详情
湖北碳市半年成交近600万吨 着手自愿碳市场建设     已运行半年的湖北碳市场,如今正在探索自愿市场的建设。     10月28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召开“生态文明和自愿碳市场建设研讨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目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在探索推进自愿碳市场建设,目前湖北已开发了“神农架碳汇标准”,设计了“武汉低碳生活服务平台”等。其中,“武汉低碳生活服务平台”的建设,正在和软件公司等接洽研究。     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参会专家等均表示,推进自愿碳市场建设的关键是创造多种形式的需求。     目前,湖北碳市场自4月份开市以来,累计开户已达到885户,其中省外投资人占比超过一半,吸引省外资金超过5000万元。据湖北省发改委气候处处长田啓介绍,截至10月24日,湖北碳市场交易总量已达581万吨,占全国碳市二级市场交易总量50%。     自愿市场建设的关键在需求     目前,国内自愿碳市场的发展仍在较为初级的阶段。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湖北在自愿碳市场建设方面,尚处在探路和设计阶段,目前国内对于自愿碳市场的一些探索,多难具有持续性,尚未形成一种商业模式和成熟的运作模式。他认为推进自愿碳市场的关键,在于创造需求,平台和形式等只是技术问题。当下他们也在做一些积极的推广尝试,包括碳交所出资赠送景区门票等。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以及武汉市发改委气候处处长田雁等均表示,在自愿碳市场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多种形式创造需求。何建坤表示,自愿交易碳市场发展顺应了保护地球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和社会转变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趋势,势必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下应该多种形式创造需求,激发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的责任意识和自觉参与行动,比如社会名流的表率作用,私人汽车“碳中和”,车上贴“标识”等。     何建坤还建议,创造和整合对社会和公众有吸引力的供应,突出项目CCER的促发展、惠民生、保环境的协同效益,湖北地区可以宣传神农架森林保护增加碳汇的CCER的收益,能进一步促进当地脱贫,更好保护生态;碳交易所创新管理和交易方式,创新供应与需求的对接方式,比如“碳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碳中和”标识等。     湖北碳市吸引省外资金五千余万     截至11月2日,湖北碳市场开市7个月整。湖北省发改委气候处处长田啓表示,截至10月24日,湖北碳市交易总量581万吨,占全国碳市场交易总量50%,交易总额为1.38亿元,占全国碳市场交易额的33%,日均成交价在21元/吨-26元/吨之间,总体运行平稳,交易流动性和连续性较强。     另据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人士介绍,截止9月30日,湖北省外投资人486户,占比56%;交易中心吸引省外资金超过5660万元。在市场参与度、投资者数量和省外引资金额均居全国第一,引资效果初步显现。     湖北省发改委人士透露,半年来,湖北碳市场已经有良好的起步,但目前企业参与交易积极性还不够强,部分还持观望态度,另外碳配额分配方法的可取性还待提高;同时,湖北将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目前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还较缺乏。     湖北省发改委人士总结碳市经验时表示,碳市场建设需要高度关注市场的流动性,作为新型市场,特别是在初期,流动性很关键,“就像游戏,如果没人来玩,游戏是失败的。没有交易的市场,就不能形成合理的碳价” 。     另外,调动企业积极性,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人士总结目前控排企业的6种情况,第一为能力不足,企业缺乏专门碳资产管理人才,这是市场初期的普遍现象,企业需要时间来完成人才储备;第二,部分企业尚在观望国家政策走向,看国家是否会采取真正的强制措施;第三怕担责,有些企业想参与交易,又担心盈亏风险;第四部分企业管理受到权限限制,分公司买和卖,程序复杂;第五,也有企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与买卖;第六种即是部分企业积极应对的,比如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或者请一些专家交流。     湖北省发改委人士还透露,今年湖北完成国内碳资产质押的首单交易,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规模,目前正在和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推进。     他还表示,湖北将进一步加大对碳市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研究加快研究碳市场调控相关管理办法,目前有两个办法已完成初稿;另外将建立碳市场风险调控资金,维系市场健康发展。此外,湖北还将进一步加强市场服务意识,重视与企业的交流工作,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014-11-04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