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我省成立全国首支碳基金——湖北碳市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国第一     昨日,全国首支碳基金在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宣告成立,首批规模3000万元。自此,我省企业买碳、卖碳,有了专项资金扶持。     当日,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民生银行武汉分行签署规模达20亿元的碳债券意向合作协议,这也是全国最大的一笔碳债券。此外,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与华能武汉发电有限公司、光大银行武汉分行与湖北金澳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总额4亿元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     今年4月2日鸣锣开市的湖北碳市,截至昨日共交易608万吨碳,交易额达到1.5亿元,均位居全国七大碳市之首。     上述三大签约,再一次激发了我省碳金融市场活力。碳交易是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净化空气的核心长远举措。湖北省碳排放交易中心介绍,我省还在着手设计碳期货等多品种碳金融产品,以进一步活跃碳市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以减排为目的的市场工具,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一定的二氧化碳配额,发放给有排污需求的企业,配额富余企业可将富余配额出售给配额不足的企业,以此形成一定减排收益。     碳交易兴起,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涉足碳金融。记者了解到,除了各类基金,各大银行也在积极备战“碳金融”,已经推出了碳交易的投融资、碳期权期货、碳指标交易等业务。 2014-11-27 详情
国内首只碳基金在汉上市——碳排放交易“钱景”可期 湖北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昨日,我国首只碳基金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低调上市。基金发起方、诺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秦维舟表示,该基金首批规模为3000万元,“将全部投向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排放市场“钱途”引大亨投资     开市半年后,我省碳市场引起了资本大亨们的兴趣。秦维舟表示,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以碳排放权为代表的国内排污权交易市场将会拥有值得期待的“钱景”。     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我国则有望成为全球排污权交易第二大市场。“在7个国家试点中,湖北碳市各项指标处于领先位置。”对此,基金发起方、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宁金彪直言,非常看好湖北碳市,“希望在金融创新上有更大的突破”。     据介绍,上述基金首期规模设计为3000万元,将全面参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投资。 同样在昨天,一项总额为20亿元的碳债券合作协议正式签署,这也是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碳债券。     全国性交易规则或年底出台     “各项指标都是全国第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王海表示,持续的创新赢得了个人和机构的关注,“很多机构和企业都上门谈合作”。     据最新统计,目前我省碳市开户数为914户,其中企业、个人和机构分别为126户、742户和46户,“累计交易量608万吨、交易额突破1.5亿元”。     前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公开透露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有望在今年底出台,“同时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在2016年开始运行”。     据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正积极申报碳期货业务,争取成为全国第一个碳期货试点。 2014-11-27 详情
湖北进军全国碳金融中心     湖北日报讯 (实习生翟玉盼、记者廖志慧、通讯员张熙)昨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悉,继敲锣开市、活跃交易之后,我省正向“全国碳金融中心”进军。     截至昨日,今年4月初开市的我省碳交易市场,交易量已达563万吨,占全国总量46%;日均成交量为4.5万吨,占全国日均总量的56%,已成全国第一大碳交易市场。     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介绍,开市以来该中心获得建行、民生和浦发三家银行600亿元碳金融授信,并于9月初完成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     当前,该中心已开始着手设计碳基金、碳信用、碳债券、碳期货等多品种碳金融产品。在具体碳金融项目上,该中心正筹备碳排放权质押贷款项目约计8.8亿元,筹备设立3000万元的全国首个公募碳市场基金,以便于碳市场交易。 2014-11-06 详情
湖北碳市半年成交近600万吨 着手自愿碳市场建设     已运行半年的湖北碳市场,如今正在探索自愿市场的建设。     10月28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召开“生态文明和自愿碳市场建设研讨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目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在探索推进自愿碳市场建设,目前湖北已开发了“神农架碳汇标准”,设计了“武汉低碳生活服务平台”等。其中,“武汉低碳生活服务平台”的建设,正在和软件公司等接洽研究。     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参会专家等均表示,推进自愿碳市场建设的关键是创造多种形式的需求。     目前,湖北碳市场自4月份开市以来,累计开户已达到885户,其中省外投资人占比超过一半,吸引省外资金超过5000万元。据湖北省发改委气候处处长田啓介绍,截至10月24日,湖北碳市场交易总量已达581万吨,占全国碳市二级市场交易总量50%。     自愿市场建设的关键在需求     目前,国内自愿碳市场的发展仍在较为初级的阶段。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湖北在自愿碳市场建设方面,尚处在探路和设计阶段,目前国内对于自愿碳市场的一些探索,多难具有持续性,尚未形成一种商业模式和成熟的运作模式。他认为推进自愿碳市场的关键,在于创造需求,平台和形式等只是技术问题。当下他们也在做一些积极的推广尝试,包括碳交所出资赠送景区门票等。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以及武汉市发改委气候处处长田雁等均表示,在自愿碳市场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多种形式创造需求。何建坤表示,自愿交易碳市场发展顺应了保护地球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和社会转变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趋势,势必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下应该多种形式创造需求,激发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的责任意识和自觉参与行动,比如社会名流的表率作用,私人汽车“碳中和”,车上贴“标识”等。     何建坤还建议,创造和整合对社会和公众有吸引力的供应,突出项目CCER的促发展、惠民生、保环境的协同效益,湖北地区可以宣传神农架森林保护增加碳汇的CCER的收益,能进一步促进当地脱贫,更好保护生态;碳交易所创新管理和交易方式,创新供应与需求的对接方式,比如“碳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碳中和”标识等。     湖北碳市吸引省外资金五千余万     截至11月2日,湖北碳市场开市7个月整。湖北省发改委气候处处长田啓表示,截至10月24日,湖北碳市交易总量581万吨,占全国碳市场交易总量50%,交易总额为1.38亿元,占全国碳市场交易额的33%,日均成交价在21元/吨-26元/吨之间,总体运行平稳,交易流动性和连续性较强。     另据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人士介绍,截止9月30日,湖北省外投资人486户,占比56%;交易中心吸引省外资金超过5660万元。在市场参与度、投资者数量和省外引资金额均居全国第一,引资效果初步显现。     湖北省发改委人士透露,半年来,湖北碳市场已经有良好的起步,但目前企业参与交易积极性还不够强,部分还持观望态度,另外碳配额分配方法的可取性还待提高;同时,湖北将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目前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还较缺乏。     湖北省发改委人士总结碳市经验时表示,碳市场建设需要高度关注市场的流动性,作为新型市场,特别是在初期,流动性很关键,“就像游戏,如果没人来玩,游戏是失败的。没有交易的市场,就不能形成合理的碳价” 。     另外,调动企业积极性,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人士总结目前控排企业的6种情况,第一为能力不足,企业缺乏专门碳资产管理人才,这是市场初期的普遍现象,企业需要时间来完成人才储备;第二,部分企业尚在观望国家政策走向,看国家是否会采取真正的强制措施;第三怕担责,有些企业想参与交易,又担心盈亏风险;第四部分企业管理受到权限限制,分公司买和卖,程序复杂;第五,也有企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与买卖;第六种即是部分企业积极应对的,比如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或者请一些专家交流。     湖北省发改委人士还透露,今年湖北完成国内碳资产质押的首单交易,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规模,目前正在和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推进。     他还表示,湖北将进一步加大对碳市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研究加快研究碳市场调控相关管理办法,目前有两个办法已完成初稿;另外将建立碳市场风险调控资金,维系市场健康发展。此外,湖北还将进一步加强市场服务意识,重视与企业的交流工作,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014-11-04 详情
湖北沼气池“试水”碳交易    长江商报消息 我省农村沼气业主将每年增加4000—5000万收入     本报讯(记者 郑玮 通讯员 张熙)农户建沼气池,除了可获补贴,还可将碳排放指标拿到碳交所上交易。昨日,第一期全省沼气开发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项目培训会在武汉光谷召开,这标志着碳排放交易不再局限于有碳排放配额限制的企业之间,如果企业当年的配额不足,还可通过CCER购买,实现了碳排放配额的灵活流动。随着项目推动,我省农村沼气业主将每年增加4000—5000万元收入。     “为碳排放配额做补充”     所谓的CCER,即国家发改委签发,减排企业可以使用一定量的核证减排量来抵消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此次的沼气开发,也是为之前的碳排放配额做补充。”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市场总监王海告称,有碳排放配额的企业可用CCER的比例不能超过10%,以武钢为例,如果其碳排放配额为3000万吨,那么能从CCER中购买的仅有300吨,配额再不够,就需要通过碳交所购买。     湖北省农村能源办主任吴祝平介绍,湖北省清洁能源用户总数超400万户,农户年替代薪柴和秸秆约400万吨,年节省能源204万吨标煤,年减少1095万吨二氧化碳和9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加上农村碳排放比例占全省的10%,如果能将沼气纳入产权交易,空间巨大。     恩施成“沼气碳”首个卖家     今年4月29日上午,3万恩施农民已经当起了“卖碳翁”,通过与荷兰政府做碳排放交易,他们从两笔已结算的“卖碳”收入中获利850多万元。近年来,恩施州加大清洁生态能源的推广力度,全州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4.5万口,位居武陵山区首位。每年因此可减少森林砍伐面积200万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这项生态工程,引起世界银行关注并主动牵线,荷兰政府决定购买3.33万个沼气用户带来的碳排放指标以完成减排义务,协议期10年,交易价格14美元/吨,累计购买资金约5000万元人民币。由此,恩施成为中国“沼气碳”的第一个卖家。     此前,湖北碳交易就已经启动,目前为止,湖北碳市场累计开户已达到885户,其中省外投资人占比超过一半,吸引省外资金超过5000万元,同时,湖北将成立碳市场风险调控基金,用于防范市场风险。 2014-10-30 详情
碳市交易将扩容 农村沼气可赚钱——我省400万农户每年可获5000万“卖碳”收入     本报讯(记者张颖 通讯员张熙)昨日,记者从省农村能源办公室获悉,我省拟将农村沼气列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今后,农村沼气池不仅能为农户提供热能,还可“卖碳”赚钱。     省碳排放交易中心介绍,今年4月2日鸣锣开市的湖北碳市,目前交易的产品是碳排放权配额。截至本月24日,交易总量581万吨,占全国碳市场交易总量50%;交易总额为1.38亿元,占全国碳市场交易额的33%。     而作为碳市另一主要产品,农村沼气等核证减排量项目,正在被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纳入备案,即将入市交易。我省目前拥有沼气等核证减排量项目的农户约400万户,随着沼气“卖碳”放开,每年可获得约5000万元“卖碳”收入。     目前,发展农村沼气已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的一项战略部署。一个6立方米的沼气池,如果按沼气中甲烷含量为65%来计算的话,大约一年可以减少3.919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记者了解到,恩施全州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4.5万口,每年因此可减少森林砍伐面积200万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恩施的生态工程,引起世界银行关注并主动牵线。一年多之前,荷兰政府决定购买恩施州3.33万个沼气用户带来的碳排放指标,以完成自己减排义务,协议期10年,交易价格14美元/吨,累计购买资金约5000万元人民币。由此,恩施成为中国“沼气碳”的第一个卖家。 2014-10-30 详情
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项目在汉签约——9月10日直播大武汉   2014-09-10 详情
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在汉签约     湖北日报讯(记者廖志慧、通讯员张熙)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也能作为贷款抵押物?没错。昨日,湖北宜化用210万吨碳排放配额做抵押,获得兴业银行4000万元贷款,用于实施节能减排。这是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标志着碳金融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在全国开展碳交易试点的七个省市中,湖北为第六家启动,并不占先发优势,全国首单为何花落湖北?“湖北碳市场交易活跃,流动性好,这是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基础。”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总经理梁平瑞认为。     4月2日至今,我省碳交易市场开市3个月就实现了1亿元的交易额,交易量、交易额等数据在全国遥遥领先。     今年,省发改委为湖北宜化及下属子公司核定碳配额400万吨,配额市值达8000万元。根据兴业银行等银行、机构设立的碳配额资产风险管理和价值评估模型分析,企业最终获得了4000万元的贷款支持。“通过碳资产与金融产品的嫁接,让资产流动起来,节省了财务成本。”梁平瑞说。     湖北宜化不是唯一“吃螃蟹”的企业。随着企业减排的融资需要,碳金融将迎来更多创新方式。“三家银行已和我们签订了600亿元的碳金融授信,用于支持控排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绿色能源项目开发。”湖北碳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张杲介绍,碳金融还包括碳资产质押贷款、减排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等。     张杲透露,我省已有发电企业计划“尝鲜”碳债券,首期债券发行规模约5亿元左右,相关事宜正在洽谈中。今年5月12日,国内首个碳债券成功发行,中广核风电发行5年期债券,融资10亿元。 2014-09-10 详情
国内首单碳资产质押贷款花落光谷——我省加速打造全国性碳金融中心 多项核心指标全国第一 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刘晓杰 通讯员张熙     昨日下午,在光谷资本大厦,我国首单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项目正式落地。按照协议,以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担保,宜化集团将可从兴业银行拿到一笔总额为4000万元的贷款,“无其他任何抵押担保条件”。“这是走向全国性碳市场的重要一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陈志祥表示,湖北碳市将会在更多维度、更深层次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加速把湖北打造成全国性碳金融中心,多项核心指标全国第一。   湖北宜化首尝鲜获4000万贷款     先行先试,湖北碳市再次领跑。“资金将全部用于企业的节能减排。”昨日,作为国内首个“尝鲜者”,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邬轶材喜悦地说,“我们将积极用好碳市场这个新兴融资平台。”     按照协议,凭借公司自有的碳排放配额,兴业银行将授予宜化集团一笔总额高达4000万元的贷款,“单纯以碳排放权配额作为质押担保,无其他抵押担保条件”。“将企业碳配额作为一种全新的担保资源,最大程度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根据湖北碳市场发展情况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湖北低碳领域的贷款额度超过1500亿元”。     据悉,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平台,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将为融贷双方提供质押物登记存管和资产委托处置服务,“假如出现违约,中心将按照协议处置碳资产”。   个人投资者逾700位  将推系列碳金融产品     显然,创新背后是强劲的需求。“目前,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在跟我们沟通。”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王海告诉记者,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我省许多企业都存在一定资金需求,“如何盘活碳资产成许多企业的新命题”。     据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张杲介绍,到目前为止,我省参与碳交易的个人投资者已超过700人,最高投资额超100万元,“毫无疑问,这在全国都是第一”。     实际上,针对强劲的市场需求,湖北碳市早就未雨绸缪。“产品早就设计好了,就等上市。”张杲告诉记者称,目前,中心已经能够提供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减排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等多元化碳金融服务业务。     此外,中心正在着手研究设计碳基金、碳信用、碳债券、碳期货等多品种碳金融产品。   多地“暗战”  争做国家碳金融中心   “碳资产也就是碳配额,它是企业一种稀有资产”,对此,王海就直言,作为一种完全可以变现的资产,主体间的交易将会越来越活跃,“初步测算,我们省的市场规模就在240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自深圳碳交易所于去年6月18日开市后,到目前为止,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配额总量约12亿吨,全国碳排放120亿吨,整个市场规模预估在3000亿元到4000亿元,已成为继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碳市。“毫无疑问,7家试点都想争做全国性交易市场。”业内人士坦言,多数碳交易所还是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各地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     到目前为止,包括湖北在内,国内已经运行的5家碳交所都在不同程度地释放出“做全国碳交易所”的信号。     业内人士介绍,正在制定中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将明确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排放企业、核查机构、交易机构等参与方的职责,“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内有望出台”。“各个方面都很重视,关键还是激活市场主体。”对此,上述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人均表示,作为全新的产品和市场,“确实需要时间来培育,目前各地都在非常努力”。   ■ 链接   我省正争取全国首个碳期货试点     金报讯(记者廖志慧 通讯员张熙)昨日,在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成功签约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兴业银行武汉分行签订《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战略合作协议》。据悉,我省正积极申报碳期货业务,争取成为全国第一个碳期货试点。     碳期货市场建立是大势所趋。今年5月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大期货品种创新步伐,研究发展商品期权、商品指数、碳排放权等新交易工具。     有专家认为,碳作为大宗商品,在价格发现和帮助企业管理风险方面,与大豆、煤炭、棉花、铜等商品一样,都需要传统的期货市场发挥作用。“期货除了套期保值,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现价格。由成千上万的市场参与者发现出来的价格才是真正的价格,有流动性的价格才是真正的价格。”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总经理梁平瑞说,有了真正的价格,才能真正用市场机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此外,发展碳期货市场,有助于企业节省融资成本。湖北碳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张杲介绍,申报一个CCER(中国自愿减排)项目一般要两年时间,且前期开发需要成本。国际通行做法是,通过期货市场把两年后产生的权益先卖出去获得收益,到了履约期直接交割,前期不需要花任何成本。     目前,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列入了改革任务,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呼之欲出。碳交易走在前列的湖北,能否在碳期货试点中抢得头筹,值得期待。 2014-09-10 详情
走进经济一线 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今天在武汉成交 视频链接如下:     http://tv.cntv.cn/video/C33926/c96462301729492a9f2681d7587be84a 2014-09-09 详情